連平、劉濤、王運金(連平系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
當前,國際局勢仍然紛繁複雜、撲朔迷離,可以概括爲“四個確定”和“三個不確定”。“四個確定”分別是:世界經濟復甦壓力顯著增大、關稅驅動美國通脹反彈、美國經濟正處於強弱換檔期、美聯儲開啓本輪第二階段降息。“三個不確定性”分別是:中美對等關稅談判懸念猶存、地緣政治風險多點共振前景難料、美聯儲年內降息頻率和幅度仍存變數。四季度外部環境確定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複雜交織,有可能攪動全球資本流動、市場匯率和外貿格局,從不同維度給中國經濟帶來結構性壓力和挑戰。
目前,國內需求積弱、產能結構性過剩、通貨緊縮壓力、預期不穩等問題依然不容忽視。三季度以來,部分經濟金融指標表現不佳:一是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對投資增速形成階段性拖累。1-8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降至0.5%,其中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累計同比下降至2.0%,已連續四個月環比逐月下降,短期來看受到基建投資資金錯位、部分區域高溫暴雨等因素影響。從中長期來看,當前“十四五”規劃進入收官階段,大量存量項目已進入建設後期,而“十五五”規劃的新項目尚未大規模啓動,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項目銜接的空窗期,“缺優質項目”成爲基建投資增長的核心矛盾。
二是房地產市場景氣度持續走低,房地產市場風險依然存在。一方面房地產銷售持續走弱,8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當月同比下跌11%,跌幅較7月擴大2.6個百分點,銷售額降幅超過銷售面積。全國商品房庫銷比回升至7.1,較7月上升0.3個百分點,庫銷比升至歷史最高水平,商品房去庫遇到明顯阻力。中長期結構性因素、國內通縮環境導致商品房市場止跌走穩壓力加大。另一方面房地產投資跌勢有所擴大。1-8月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下跌12.9%,跌幅較1-7月擴大0.9個百分點,跌幅僅次於2020年2月疫情爆發時期的水平,對固定資產投資形成重壓。房企資金狀況邊際走弱,前8月房企到位資金同比下跌8%,跌幅較1-7月擴大0.5個百分點,主因住宅銷售放緩導致定金及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跌幅較大。年內,房企償債壓力依然不小,房企銀行信貸、國內外債券、信託本息到期償還規模約10850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約1500億元;還本付息規模大約佔整體到位資金的20%,這意味着房企仍需要通過各種融資渠道解決償債壓力,嘗試擴張投資的意願較弱。
三是信貸增長明顯偏弱,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偏低。7月信貸減少500億元,是自2005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信貸餘額下降的月份;8月僅新增5900億元,低於去年同期已然較低的水平。1-8月新增信貸1.34萬億元,爲近五年來同期最低水平,尤其是居民短期信貸減少了3725億元,呈現較爲明顯的短期性、階段性的回落特徵,居民貸款意願較低,消費需求整體較弱;1-8月企業中長期信貸新增7.38萬億元,同比少增1.32萬億元,企業投資意願也有所減弱。
四是在國際輸入性因素與國內需求偏弱的綜合影響下,當前通縮壓力仍不容忽視。8月雖然核心CPI同比略有回升,但CPI同比整體回落至-0.4%,食品價格漲幅低於季節性水平,居民部分消費意願偏弱;PPI同比爲-2.9%,仍處於較低水平,雖然輸入性因素影響國內石油和部分有色金屬行業價格環比回落,但主要影響因素仍是國內生產的供需變化,部分工業產能過剩與市場需求不足並存,生產資料價格同比已連續5個月低於-3.0%。
爲推動經濟平穩增長,避免出現階段性滑坡,保障實現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特提出如下六項政策建議:
建議一:較大規模提前下達明年的政府投融資額度,實現財政資源前置使用。四季度儘快完善、下達“兩重”建設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清單,加快地方專項債、一般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的發行與資金落地,儘快形成擴大內需的實際政策效果。明年新增地方專項債額度有望提升至4.5萬億元以上,建議於今年四季度提前下達1.5-2萬億元額度,大幅度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進度,滿足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持續資金需求,儘早發揮政府債券資金對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積極作用。建議於四季度提前下達明年的2.8萬億元中的2萬億元化債額度,提早完成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工作,及時爲地方補充化債資源。一方面緩解因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帶來的流動性壓力,改善地方活力和流動性壓力,從而進一步緩釋存量債務風險;另一方面儘早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爲企業及時回籠資金、恢復經營活力提供保障。四季度預計到期2.8萬億元的國債與6300億元的地方債,需要保持較好的政府債券發行節奏,繼續加大對政府投資項目、基本民生、促進消費、穩定外貿的財政支持力度,給予市場有力的政策信號。減稅降費及退稅政策仍需延續實施,適當減少各地不必要的監管壓力,降低私人部門稅費壓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建議二:貨幣政策繼續釋放積極信號,改善市場預期,配合財政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必要時於四季度降準0.5個百分點、降息0.2個百分點;考慮重啓國債買賣操作。建議央行於四季度考慮重啓國債買賣操作,根據國債的市場供需情況適時安排購入國債,規模可以在5000億元至1萬億元之間,向市場直接投放流動性,支持一般國債與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建議於四季度初降準0.5個百分,釋放近1萬億元流動性,支持政府債券的前置發行,同時向市場釋放政策積極信號,改善預期、增強信心。當前美國已開啓第二階段的降息週期,我國降息存在階段性的窗口期,建議央行適時下調政策利率0.1-0.2個百分點。推動存款利率適度下調,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緩解其經營壓力,推動LPR繼續下行0.2個百分點以上,促進信貸合理增長,刺激消費與投資需求擴張;降低政府融資成本,緩解財政壓力。建議四季度進一步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與各類專項再貸款利率0.2-0.5個百分點,支持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提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等的利用率;建立“效果評估+動態調整”機制,按季度評估結構性工具使用效率、信貸投向、企業獲得感,動態調整支持領域和額度,防止資金空轉或沉澱。
建議三:降低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門檻,規範中央匯金公司的類平準基金操作。今年以來,資本市場逐步企穩向好,兩項支持性工具總額度8000億元已合併使用,但利用率還有待提升。建議進一步降低股票增持回購再貸款利率,可由當前的1.75%降至1.5%或以下,降低上市公司及主要股東的貸款成本。支持金融機構主動降低在貸款審覈過程中可能增設的額外貸款要求,在上市公司所屬行業及發展趨勢、經營業績、管理團隊特質、主要股東的資產狀況及其履約能力等方面適度放低貸款審覈標準,提升結構性工具使用率。建議擴大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的適用機構範圍,不限於目前的20家,讓更多的非銀金融機構通過該工具獲得高流動性證券資產,以補充其流動性;建議適度擴大質押品範圍,適度提高折扣率,增加該工具的可操作性。平準基金通常具有較爲規範的運作機制,有清晰明確的操作工具、投資策略、信息披露與監管要求等相關制度安排。爲使匯金公司更好地發揮類平準基金的積極作用,需要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運行機制與制度安排,在資金來源安排、觸發條件、介入時機、短期與長期目標;交易標的及流程、操作規模、退出機制、考覈標準、效果分析、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好制度設計,提升操作的規範性和有效性,同時避免出現操作風險、尋租、道德風險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增大匯金公司資產規模,提高其用於穩定資本市場的可用資金規模及其來源,可以考慮進一步整合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地方金融控股平臺、中高風險的中小銀行、中小型證券公司、政策性保險機構、中小保險公司等資源。建議央行創設專項結構性金融工具,增強對中央匯金公司的流動性支持,以增強其支持資本市場的能力。
建議四:進一步適度下調房貸利率,優化個人住房財稅優惠政策;在推動“白名單”額度落地的同時,鼓勵商業銀行增加房企開發貸投放力度。建議四季度在LPR下行的同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中長期利率25個基點。由於大城市住房需求體量大,改善性購房需求相對較大,建議大城市所在的商業銀行可以適當減少二套房貸款加點利率幅度0.2個百分點左右。建議適度減免保障性租賃住房稅費要求。對面積不超過140平方米的,可降低稅率0.25個百分點;對面積超過140平方米的,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可降低稅率0.5個百分點。印花稅率和個人所得稅在14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稅率方面仍有進一步調降的空間。
目前,長期工程建設能力主要受制於房企整體到位資金減少而較弱。據測算,“白名單”信貸安排現已達8.5萬億元左右,相當於現有開發貸餘額的60%左右。“白名單”貸款項目資金的主要功能是穩定房企存量債務置換及利息成本減少,並非直接作用於新增開發投資項目。1-8月房企開發貸餘額同比僅增0.3%,房企新增信貸規模較小,影響房地產投資的恢復性增長,需加大對房企的信貸投放。建議四季度加快推動“白名單”機制相關信貸額度儘快落地,多渠道推動房企資產重組,中長期支持行業不良資產處置,改善房企流動性狀況。
建議適度加快不動產公募REITs發行力度。公募REITs作爲直接融資工具,底層資產主要以租金收入作爲融資基礎,不僅可以滿足這類企業長期持有運營所需的資金,也可以減免傳統債務融資工具(銀行貸款、債券融資)的融資成本壓力,緩解現金流壓力。爲了更好地應對房企風險,建議對財務風險隱憂或影響力較大的全國大型房企,增加非銀融資渠道或不良資產處置計劃的準備工作。引入不良資產管理公司、地方國資等其他機構,加大力度緩釋房企現金流和債務壓力,降低其流動性風險和債務違約風險。
建議五:追加1000億元消費品以舊換新額度,進一步擴大補貼範圍;加快推進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降低再貸款利率,增強服務消費的信貸支持力度;改革相關稅制提升中高淨值羣體的消費意願。建議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品類,將體育與文化設備、全部家電及數碼產品、高端珠寶首飾、高端手錶、摩托車等納入補貼範圍,優化補貼流程,並配套低息貸款、零首付等金融方案。建議中央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圍繞國慶、元旦等重要節假日發放消費券,舉辦多主題促消費活動。建議下調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利率0.2個百分點。
建議鼓勵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支持擴大完善基礎設施投資,提升服務消費基建投資規模,建立符合市場需要的服務管理體系和監管機制,提升文旅、養老、托育等服務供給質量;擴大服務消費領域對外開放力度,提高“中國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建議加大金融與財政對新型消費的支持力度,擴大線上消費、智能消費、數字消費等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支持培育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模式,打造沉浸式體驗消費場景;完善快遞物流配送體系,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當前個人一般消費貸額度在20萬-100萬不等,消費貸利率普遍在2%-3%範圍內,還款週期短則不足1年、長則不超過3年。建議四季度爭取適度擴大居民消費貸規模,降低消費貸利率,拉長還款週期,拉動居民消費支出。
考慮到中高淨值羣體擁有很強的消費傾向和消費能力,可以參照國外經驗,稅務部門可以根據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制訂一套消費定向抵扣標準,實行對適用較高層級邊際稅率的納稅人進行個人所得稅消費定向抵扣政策。此舉有助於刺激規模越來越大的中高收入人羣的邊際消費傾向,促進服務消費增長。
建議六:強化財政與金融支持,優化退稅服務,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支持外貿新業態發展,加大對外向型產業受損企業和失業人員的紓困幫扶。建議沿海出口大省設立專項應急基金,向受損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實施財政貼息政策,用於支付員工工資、維持生產運營等,緩解企業資金鍊緊張問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將融資協調機制擴展至全部外貿企業,推動銀行加快落實穩外貿政策,確保應貸盡貸、應續盡續。優化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提高承保能力,簡化理賠流程,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鼓勵發展供應鏈金融,爲供應鏈企業提供優惠利率和貼息支持,降低融資成本,穩定外貿產業鏈。
建議繼續落實“離境即退稅”政策,對於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貨物,在報關離境後即可申報退稅,無需等待銷售,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提高退稅政策覆蓋面,特別是高附加值產品,給予相關企業更大力度的稅收減免,降低企業稅負,提升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實現出口退稅全流程線上化,縮短退稅時間,降低企業成本。對於紡織服裝、玩具傢俱、消費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可進一步提高財政補貼額度,支持信貸投放,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對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研發創新等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或專項補貼,支持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綜合試驗區內企業出口貨物免徵增值稅和消費稅,覈定徵收企業所得稅,減輕企業負擔。
建議設立國際展會專項資金,對企業參加國際展會、建設海外倉等給予一定費用補貼,助力企業開拓RCEP成員國、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支持外貿新業態發展,推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廣成熟經驗,擴大政策覆蓋面,促進跨境電商規範發展。鼓勵企業共建共享海外倉,提升跨境電商物流效率,擴大海外市場份額。對於出口企業失業員工,延長失業金領取期,提高失業金標準,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加大對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力度,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用工要求,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高失業人員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