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強 系德邦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呼應“高育兒成本”民生關切,國家層面育兒利好政策頻出。(1)生育:7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從2025年1月1日起,對符相關規定的3週歲以下嬰幼兒發放補貼,現階段國家基礎標準爲每孩每年3600元,發放補貼至嬰幼兒年滿3週歲。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預計每年惠及2000多萬個嬰幼兒家庭。(2)托育:8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近期育兒利好政策頻出,整體來看系列政策具有覆蓋面廣、支持力度大、政策可持續性強等特點。短期看,補貼或減免政策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育兒從“家庭自擔”轉向“社會化供給”,邊際上有助於緩解部分適齡羣體的生育壓力。
此前部分區域已有生育政策實踐,政策刺激下短期改善呈現。地方政府從生育補貼(一次性/按月/按年發放)/保險/休假、住房/購房補貼、托育、輔助生殖等具體方面推出配套的扶持政策。典型案例:湖北天門市政府24年9月出臺《鼓勵生育五條措施》,當地政府補貼力度足夠大,三胎家庭實際最高補貼可達22.51萬元(包含基因篩查減免費用、分娩補助、一次性生育獎勵、產假補助等多項)。政策刺激下,天門市24年新生人口明顯回升,出生人數8年來首次由降轉增。參考其他率先出臺育兒補貼的地區情況:以瀋陽/杭州/寧夏/長春四地爲例,當地出生率在政策實施次年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杭州/寧夏/長春三地24年生育率回升力度高於全國平均值。
國內歷年人口政策順勢調整,國際經驗可鑑政策效果。(1)覆盤國內歷年出生人口及相關生育政策,出臺政策“接力賽”應對不同階段發展需求:1)第一階段,1970年前是實施控制生育政策的前期階段。2)第二階段,1970-2013年控制生育政策實施階段,在經歷了1980年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階段後,2000年左右基本穩定低生育水平。3)第三階段,2013年開始,生育政策進入調整與放寬階段,2013年單獨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生育政策。整體來看,出生人口和出生率仍在波動下降,2024年出現小幅回升。
(2)國際育兒補貼機制實施效果,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呈現差異化效果。法國作爲西方高福利國家,家庭中每生育一個孩子可獲得由CAF發放的一次性生育津貼(1068.83€)以及每月持續的托兒補貼(每月610-870€不等),良好的育兒補貼制度使法國出生率長期高於歐盟平均水平。反觀日韓等東亞國家,育兒補貼等政策手段並沒有改善生育率長期低迷的發展困境。
四大產業共振,長期改善人口結構:政策利好四大板塊:①母嬰產品:剛性需求率先受益,國產母嬰奶粉品牌、日化用品品牌公司有望獲得價值重估。②母嬰零售渠道:行業加速整合,全國性/區域性的連鎖母嬰渠道品牌或將強者恆強。③兒童醫療:需求盤剛性化,兒科診療與輔助生殖領域同步受益。④育兒教育:普惠托育服務加速普及,托育滲透率提升,早教需求釋放。總的來說,這次“千億育兒補貼”不只是給家庭發“紅包”,更是給市場釋放明確信號:生育支持政策在持續加碼,從中央到地方的協同發力將會形成立體化保障,旨在改善我國中長期人口結構問題。
風險提示: 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市場競爭風險、補貼力度不及預期等
圖 1:覆盤中國出生人口與相關生育政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新疆財經微信公衆號、德邦研究所
圖 2:部分地區出臺育兒補貼政策的實施效果(單位:%)
資料來源:瀋陽市統計局、杭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吉林省統計局、Wind、德邦研究所
注:圖上數據爲出生率變化幅度,以政策出臺當年爲基期,計算其餘年份出生率較基期的變化差幅。
圖3:育兒產業鏈圖譜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德邦研究所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