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系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七部門聯合發佈《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有哪些重點?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有何積極意義?
這次《意見》的出臺可以說是多部門協同發力,爲推動我國新型工業化注入了“金融活水”。整體來看,它聚焦了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難點,提出了18條針對性很強的舉措,重點可以歸納爲三方面:
第一是加大金融資源供給,尤其是中長期資金支持。比如鼓勵銀行設立製造業專營機構,加大對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還提出要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製造業。
第二是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這包括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推廣訂單融資等創新工具,目的就是精準匹配製造企業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第三是強化資本市場和政策協同作用。比如鼓勵優質製造企業通過上市、發債等方式融資,同時也提出要加強銀政企對接機制,這種多部門聯動的方式,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這份《意見》不僅是金融支持製造業的一份行動指南,更是助力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抓手。
首先,它有助於緩解制造業中長期資金短板。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往往回報週期長、前期投入大,過去金融體系偏向短期貸款,對它們支持不足,這次《意見》針對性地補上了這個短板。
其次,它能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製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未來在“卡脖子”技術上有望實現更多突破。
第三,通過優化金融服務機制,《意見》有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升級,比如通過併購重組、產融結合等方式提升產業集中度和抗風險能力。
總的來說,這次《意見》不僅釋放了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明確信號,更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搭建了一個穩定、可持續的金融支撐體系。未來,我們也期待這些政策能夠儘快落地見效,真正助力中國製造邁向“製造強國”。
《意見》強調“到2027年,支持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金融體系基本成熟,產品更加豐富,服務適配性有效增強。”您如何理解《意見》提及的總體要求及核心目標?若政策措施落地,未來新型工業化將呈現哪些結構性變化?
這是《意見》中非常關鍵的一句話,它不僅是階段性目標的明確表達,更反映了新型工業化的路徑選擇和對金融體系能力建設的全面部署。這一目標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金融體系基本成熟”,強調的是金融對工業的系統性支撐能力。二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明確了製造業轉型的三大主攻方向。三是“產品更豐富、服務更適配”,強調的是供給側改革的金融維度。
如果政策全面落地,我認爲未來新型工業化會呈現以下幾個結構性變化:
一是製造業金融結構更合理
融資期限更匹配、直接融資佔比提升、金融資源更向戰略性和先進製造傾斜。
二是產業鏈協同能力增強
通過供應鏈金融、跨境結算、投貸聯動等機制,推動上下游協作與集聚發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韌性與效率。
三是區域產業佈局更優化
政策特別提到了中西部產業承接和產業集羣建設,未來金融將引導產業向重點區域集聚,有利於縮小地區差距、強化國內大循環。
四是製造企業治理能力提升
隨着金融服務從“融資”走向“賦能”,企業也將倒逼改革,提升治理結構、財務透明度、技術研發能力,從而整體提高產業素質。
《意見》提出,對於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的關鍵技術攻關,金融要給“長錢”,銀行要提供中長期融資。支持新興產業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資本市場在其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資本市場具備天然的“長週期、低成本、重創新”特性,正是推動新型工業化、支持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平臺。
資本市場在新型工業化中主要發揮三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提供“長錢”和“耐心資本”。
相比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能爲技術密集、週期長的製造企業提供更長期、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尤其是通過IPO、再融資、私募股權、併購重組等方式,助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第二,引導資源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中。
比如綠色債券、產業REITs、科創板融資等,都能更精準支持國家戰略方向,推動資源向重點領域聚集。
第三,推動企業規範治理、提升透明度。
資本市場對信息披露、研發投入、治理結構等有較高要求,這有助於製造企業整體素質提升、與國際接軌。
《意見》提出,推進投資端改革,完善投資機構長週期考覈,推動政府投資基金、國有企業基金、保險公司等長線資金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重點圍繞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方向,加快佈局未來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痛點是什麼?投資端改革、長週期考覈對投資未來產業有何推動作用?
一是投入大、週期長、回報不確定。
很多核心技術“十年磨一劍”,但傳統資金更偏好短期回報,導致“缺耐心資本”。
二是風險高、估值難。
前沿領域尚無成熟商業模式,容易出現估值波動大、投早投錯的情況,投資機構缺乏相應機制應對。
而這次《意見》強調的投資端改革和長週期考覈機制,就是要改變“重短期、輕長期”的激勵導向,讓政府投資基金、國企基金、保險等長期資金,能真正安心投、持續投。特別是推動建立與未來產業發展週期匹配的考覈評價機制,從“看利潤”轉爲“看戰略方向、看技術突破”,這將顯著提升長期資本對前沿領域的配置意願,有助於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
在建立健全風險協同防控機制方面,《意見》中強調要推動金融機構落實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強化信貸風險管理和資金用途監控,防範套取和挪用風險,助力防止“內卷式”競爭。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防止“內卷式”競爭?“反內卷”對產業或金融機構在風險防控方面帶來哪些影響?
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要防止“內卷”,關鍵在於引導資金流向真正有創新力、含科技量的企業和項目。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能一味看短期回報,而要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強化信貸投向管理、用途監控,防止資金被套取或用於無效擴張。
對產業來說,“反內卷”有助於倒逼企業轉向高端化、差異化競爭;對金融機構來說,則要求建立更精細化的風控機制,更注重貸前評估與貸後管理,尤其在製造業領域,要避免一哄而上的行業風險。
《意見》提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等重點產業鏈;5G、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建領域,新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細分領域的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第一,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包括算力基礎設施、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基礎軟件、安全芯片等,是數字中國和智能製造的基礎,政策和資金雙重支持明顯。
第二,先進製造核心環節。像工業母機、機器人本體、智能控制系統等環節是產業鏈卡點,一旦突破,將釋放巨大的進口替代空間。
第三,新能源及綠色製造。儲能、氫能、新型電池材料、光伏設備等領域將受益於綠色轉型,疊加出口潛力,具備全球競爭力。
第四,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包括基因工程藥物、高端體外診斷設備等,正處於“國產替代”和技術突破並行階段。
第五,工業互聯網與5G融合應用。在工業場景中落地的“5G+製造”解決方案、邊緣計算、設備互聯等,是提質增效的關鍵,也具備To B市場的長期發展空間。
這些領域共同的特點是:政策高度支持、技術密集、長期空間大。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既要關注當前盈利能力,也要看技術潛力和國家戰略方向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