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首席視野】連平:商業銀行如何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金吾財訊2025年8月12日 09:03
連平、劉濤(連平系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
本文首發於《銀行家》雜誌2025年第7期。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在促增長、穩就業、惠民生、助力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此過程中,以商業銀行爲代表的金融體系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成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樣成爲新的時代命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亟需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優化金融供給結構,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爲強勁的金融動能。

商業銀行是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近年來,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已成爲我國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向。從現實情況看,我國金融體系在未來較長時期仍將以間接融資爲核心內涵和主要特徵。商業銀行在這一金融體系中佔據獨特的樞紐地位,能夠有效整合資源、降低交易成本、平衡風險收益,最適合擔當服務民營經濟的“中場組織者”。總的來看,銀行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具備五大顯著優勢:

龐大的資金規模。相較於非銀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具備強大的資金動員能力,能夠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的信貸資金,滿足民營經濟的常態化、基礎性融資需求。截至2024年末,我國銀行業資產佔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的比重達到89.7%,證券業和保險業資產規模佔比分別爲3%和7.2%。這一結構性差異凸顯了商業銀行在我國資金集聚與配置領域的主導地位。此外,202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408.34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餘額就高達252.53萬億元,佔比超過六成,而商業銀行正是向實體經濟發放人民幣貸款的主要金融機構。

1 2002年-2024民營企業註冊數量

數據來源: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

廣泛的客戶資源。商業銀行擁有廣泛的線下網點和線上金融服務能力,能夠觸達縣域、鄉鎮等民營經濟活躍但金融資源匱乏的地區。截至2024年末,我國縣域銀行機構實現了100%覆蓋,鄉鎮銀行金融機構覆蓋率達到98%,遠高於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機構。依託“毛細血管”式的金融服務網絡,商業銀行構建了服務5700多萬家民營企業和1.1億個體工商戶的廣泛金融網絡。

深入的需求洞察。通過長期業務往來,商業銀行持續跟蹤民營企業的經營動態,建立起涵蓋企業基本信息、財務數據、專利數量、研發投入、訂單質量等在內的完整數據庫。這些信息不僅有助於銀行優化信貸決策,還能爲民營企業提供針對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例如,在浙江等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當地商業銀行的基層客戶經理對轄區內民營企業的訂單週期、資金週轉等特點了如指掌,可根據企業實際需求,靈活定製匹配其現金流週期的授信方案。同時,針對民營製造企業“按月生產、按季回款”的特點,一些銀行還推出了“分期還本、按月付息”“旺季還息、淡季還本”“隨借隨還”等模式。

豐富的金融供給。相比於其他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在服務民營企業時,具備金融產品和服務種類更豐富、覆蓋場景更全面、適配性更強等顯著優勢。從產品和服務維度看,銀行構建了涵蓋信貸融資、支付結算、資金管理、財富規劃等全鏈條矩陣。在融資領域,不僅向民營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等傳統信貸產品,還根據民營企業的特點創新推出特色產品。如針對科技型民營企業,將債權融資與股權投資相結合,滿足企業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針對外貿型民營企業,提供國際結算、保理、外匯避險等跨境金融服務,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針對行業龍頭民營企業,提供投資銀行、併購貸款、供應鏈金融等相關服務;針對民營企業股東和高管,則提供了“標準化理財—高端理財—私人銀行”的分層服務體系。

強大的資源鏈接。相比於其他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兼具資金提供、客戶管理、信用中介、支付樞紐、科技賦能等綜合功能,一些大中型銀行集團還持有各類非銀金融牌照。因此,在支持民營經濟時,商業銀行既能直接輸血企業,又能發揮核心紐帶的作用,聯動信託、保險、證券、租賃、理財、股權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形成全週期、跨領域、多層次的合力,促進金融體系更加全面、高效地服務於民營經濟。

1 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的金融產品/模式

 

機構類型

相關金融產品/模式

適合民營企業

銀行+

信託

銀信合作信託

各類民營企業

信貸資產證券化

中小民營企業

保險

貸款保證保險

中小民營企業

政銀保合作

中小民營企業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保險

科技型民營企業

中信保

保單融資/福費廷/出口保理等業務

外貿型民營企業

跨境電商保險與融資

民營跨境電商

證券/基金子公司

債券發行與承銷

各類民營企業

供應鏈ABS

龍頭/上市民營企業

租賃

銀租聯動

各類民營企業

PE/VC

投貸聯動

科技型民營企業

多機構

投貸債股租顧聯動

龍頭/上市民營企業

股貸債保聯動

科技型民營企業

資料來源: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商業銀行應加力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應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抉擇。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民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着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202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強調要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25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首次將“兩個毫不動搖”“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等寫入法律,圍繞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等方面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機制,爲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對此,金融業應當從更高的站位來認識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舉措予以落實和保障。

與此同時,金融加力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金融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建設“金融強國”目標。金融強國以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爲基礎,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來實現金融的高質量發展。從核心要素來看,金融強國除了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外,還應具備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金融監管和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等一系列關鍵要素。金融業通過組織和制度創新、技術賦能與生態構建,在助力民營經濟走向更優更強的同時,也將推動我國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跨越。從政策落地來看,202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發佈《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2025年5月,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八部門又印發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地方層面,2025年以來,北京、上海、浙江、陝西、河南、江西等多地均出臺了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對商業銀行更好發揮支持民營經濟的作用作出了工作部署。

因此,無論是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召喚,還是從金融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出發,作爲我國金融業的主力軍,商業銀行理應進一步提升支持民營經濟的規模和效能。具體可從四個方面積極推進:

優化信貸投向和產品創新。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商業銀行亟需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加大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目標的精準支持,推動信貸向外貿、民營、科技、消費等重點領域傾斜,加大首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法人類貸款、民營類等貸款投放。例如,針對民營企業的創新驅動轉型目標,商業銀行可爲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供“研發專項貸款”等專屬信貸產品,此類貸款通常具有較長的期限和較低的利率,以適應研發週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對於民營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項目,包括購買先進的數字化設備、軟件系統以及進行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等,商業銀行不但可爲其量身定製“數字化轉型貸款”,與專業的數字化服務提供商、租賃機構合作,爲民營企業提供租賃解決方案,還可協助企業申請政府的數字化轉型補貼或稅收優惠政策。

2 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治理體系現代化

l 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

l 健全的內控體系

l 有效的激勵機制

創新驅動與數字化轉型

l 降低單位產出要素投入

l 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提升

l 數字技術催生新業態

提升市場競爭力

l 提升品牌形象

l 針對性的市場營銷策略

l 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力

產業結構高端化

l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l 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完備

l 服務提質增效

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

l 優化清潔能源結構

l 提升節能減排能力

l 產品質量提升和認證

注重社會責任與共享發展

l 促進穩定就業

l 投身鄉村振興

l 開展公益慈善

資料來源: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編制

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效能。當前,民營經濟正加速向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等方向升級,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民營企業對金融服務存在多樣化需求,既包括傳統的信貸需求,也涉及供應鏈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跨境金融等創新金融需求,甚至是向“股權+債權+顧問+資源整合”的全方位需求轉變。商業銀行亟待突破傳統業務侷限,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全產業鏈條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如通過“融資+融智+融鏈”三位一體的服務架構,加快從“資金提供者”向“綜合服務商”轉型,真正成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夥伴”。

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增強風險識別和管理能力有助於商業銀行篩選和培育更多優秀民營企業。在風險識別環節,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構建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風險預警模型;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識別企業經營異常信號,排除潛在風險點;引入知識圖譜技術,動態追蹤企業股權結構、實際控制人關係變化,有效防範關聯擔保、資金挪用等風險。在風險評估層面,需改進傳統授信審批模型,建立符合民營企業特點的風險評估體系;突破單一財務指標限制,將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專利數量、供應鏈地位等非財務指標納入評估維度,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設置差異化風險評估參數;運用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模擬宏觀經濟波動、行業政策調整等極端情況下企業的償債能力,提高風險評估的前瞻性和準確性。在風險控制環節,商業銀行應加強全流程風險管理,通過動態調整授信額度和期限,根據企業風險變化情況及時優化信貸策略;運用信用衍生工具、資產證券化等手段,實現風險的有效分散和轉移。

推進大中型銀行國際化戰略。隨着民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將走出國門,開展跨境貿易、新型離岸貿易、跨境投資和海外併購等活動,對跨境和離岸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這將倒逼大中型商業銀行加快國際化佈局,在民營經濟“走出去”的重點區域完善全球服務網絡;積極引入國際先進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開發適配跨境和離岸業務的創新金融工具;加強國際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增強全球金融服務能力。

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的政策環境

爲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除進一步激發商業銀行的創新活力和內在動力外,針對貨幣當局、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特提出如下建議:

優化貨幣政策提高商業銀行支持民營經濟的積極性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下,建議通過降息、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爲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流動支持,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例如,對於支持民營經濟成效突出的銀行機構,除建立再貸款額度與金融機構服務民企成效掛鉤的機制外,還可在普遍降準之外,再降低其存款準備金率0.5-1個百分點,並相應調整其風險準備金比率和撥備率要求。優化結構性工具的使用方向,增強對民營企業的定向流動性支持,如創設支持民營企業專項再貸款工具,加大科技創新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等工具對科技、綠色低碳、消費領域民營企業的覆蓋力度。完善利率市場化改革,央行可通過窗口指導、宏觀審慎評估(MPA)等方式,要求商業銀行增加民營企業貸款中LPR定價的佔比,定期對落實情況進行考覈與評估。加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配合,通過財政獎補、稅收優惠等措施,激勵商業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適度放鬆監管,允許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進入證券業。這種放鬆不僅僅體現在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在“監管沙盒”模式下針對金融科技和金融產品開展創新,更體現在對銀行業監管思路和體制機制上的重大改革和創新。商業銀行以子公司持牌形式進入證券業已是國際社會普遍的實踐。在我國,儘管多年來通過改革,銀行體系的資源已經大量流入了證券業和股票市場,但商業銀行在境內仍不能持有券商牌照,對中國證券業和股票市場及金融結構的平衡和完善,以及滿足民營經濟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都是很不利的。這是資本市場的結構缺陷,與加快發展直接融資的政策導向不符,妨礙了商業銀行通過資本市場對民營經濟提供進一步支持。早在十多年前,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就已被監管層提上日程,但迄今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或許源於兩點擔憂:一是擔心出風險;二是擔心銀行壟斷證券行業。但如今整個監管環境、市場環境、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等都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擔憂已無必要。在各種條件基本成熟的前提下,建議從實際出發推進改革創新,大力培育銀行系券商機構,促進銀行業各類資源進一步流入證券業和股票市場,從供給側長期支持資本市場和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追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政府持續爲中小銀行“補血以城商行、農商行爲代表的地方中小銀行是服務基層民營經濟的主力軍。近年來,由於淨息差加速收窄、利潤增速下降,商業銀行內源性資本補充渠道持續萎縮,限制了其更好地發揮爲實體經濟提供融資的功能。2020-2021年,財政部安排了2000億元地方專項債額度,定向用於全國20個省市區地方政府爲300多家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較好地支持了這些地方中小銀行在疫情三年以及疫後恢復階段對實體經濟讓利,增強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同時國資入股還有利於優化地方中小銀行股權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除繼續支持地方中小銀行擴大永續債和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之外,建議中央財政可追加2000-3000億元地方專項債額度,專項支持地方政府注資中小銀行,幫助其加快“回血”,提升和增強其服務民營經濟和防控風險的能力。

加強協同效應,凝聚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的各方合力。建議設立民營企業融資專項獎勵基金,對積極爲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且業績突出的金融機構給予獎勵。加大政府股權基金的引導作用,對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民營企業進行早期股權投資。鼓勵證券公司協助民營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推動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設立“民營企業IPO綠色通道”。支持民營企業註冊發行科創票據、科創債券、股債結合類產品、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轉型債券等。支持保險企業圍繞民營企業研發、生產、創業保障、人才保障等全產業鏈,推出產品研發責任保險、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保險、知識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人才創業保險、網絡安全保險等符合民營企業需求的保險產品體系。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