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購房通」,能否成為香港樓市復蘇的鑰匙?

財華社2025年8月6日 09:46

2021年起,香港樓市受多重因素衝擊而由盛轉衰,港府全面「撤辣」也未能推動樓市的顯著回溫。

樓市的一繫列松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内地客赴港置業的熱情,但對香港整體樓市的提振效果仍顯不足。僅靠香港本地居民支撐樓市復蘇,難度較大。

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瓊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購房資金通」(以下簡稱「購房通」)的建議,即允許兩地居民通過匯款方式在香港或内地購買物業。

李慧瓊的這一提議,得到了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積極回應。而近日,這一兩地資金互通的構想離落地越來越近。

近日,陳茂波表示,香港正與中央機構研究放寬限製,以便利内地人才調配資金在香港置業。

什麽是購房通?

據悉,「購房通」是一項擬議中的政策,旨在允許内地居民通過特定渠道將資金調至香港用於購房。這一政策旨在緩解香港樓市的低迷態勢,提振賣地收入,同時滿足赴港内地人才的住房需求。

根據李慧瓊的提議,「購房通」類似於「股票通」和「債券通」,將在内地和香港之間建立一個資金閉環通道,並由兩地銀行進行全流程「端對端」管理,確保資金流轉僅限於内地和香港。

在資金池額度方面,初步建議設立約200億美元(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池,内地居民可通過該機製將境内資金調至香港購房。

根據内地目前的外匯管理規定,每人每年可兌換的外幣額度為5萬美元,這一額度顯然不足以滿足内地居民在香港購房或租房的需求。因此,若「購房通」提議獲得政府採納並實施,將基本消除内地居民,尤其是赴港的「高才通」等内地人才在香港置業的障礙。

購房通落地後的影響

與前些年相比,香港樓市的成交量及樓價均處於低迷狀態。

根據中原地產數據,今年前7月,香港整體樓宇買賣合約登記量及交易金額錄得34,713宗及及2,764.27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差距巨大。

樓價方面,香港樓價2022年以來持續下探,今年6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為286.7點,相較於2021年最高點398.1點下降了超過26%。

香港樓市的低迷,直接衝擊了香港的財政收入。

財經稅務及庫務局數據顯示,於2023-24財年,香港政府地價收入驟降至195.81億港元,創下2008-09財年以來新低。同時,地價收入佔2023-24財年的政府收入比重下降至3.5%的歷史低位,嚴重拖累了政府收入的增長。香港特區政府6月30日公佈本財政年度前兩個月(即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財務狀況顯示,財政儲備為5759億港元,而2018年巅峰時曾超過1萬億港元。

當前,整體外圍經濟仍不穩定,香港經濟增長也面臨不確定性,這需要更有力的政策和大環境的改善來共同推動香港樓市的企穩回升。

因此,若「購房通」成功落地實施,它不僅將為香港樓市注入資金、刺激市場交易,還能優化財政收支結構,推動香港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瑞銀在研報中指出,「購房通」政策仍處於討論階段,預計不會很快推出,若啓動,更可能先在大灣區内試點。

該行認為,長期以來,外匯管製都是内地買家赴港置業的障礙,而他們買樓的需求增加可能有助纾緩香港樓價及庫存壓力。按1000億元人民幣資金池,假設按揭成數為70%,該計劃在樂觀情景下可支持高達3630億元的住宅買賣,相當於去年全港住宅總交易額4510億元的81%。

此外,近年來香港輸入了大量内地人才,「購房通」為他們提供購房便利,解決居住問題,增強他們在港落地生根的意願,使其能安心貢獻才能。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穩定的人才隊伍有利於金融、科技等行業發展,提升香港經濟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從根本上緩解財政壓力,形成經濟發展與樓市穩定的良性循環。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