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4月1日 -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關稅大潮即將來襲,中國常被視為特朗普貿易政策主要“受害者”。而澳新銀行發布報告稱,美國的關稅激發了中國的政策主動性,並可能促使美聯儲重新考慮鷹派立場,從而讓支撐人民幣匯率的中國官員松一口氣。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並指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倒逼壓力,中國政府著力強化科技創新戰略布局,以自主人工智能(AI)技術突破為牽引培育新質生產力。
“(美國)將關稅作為對華貿易壁壘的有效性尚不明確,”他表示,截至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已經從特朗普上次發起貿易戰之前2017年的4,300億美元,增加到了5,25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轉口貿易。
報告稱,特朗普1.0時期的政策加速了中國從低價值製造業向高價值製造業的轉變,勞動力更多轉向軟件開發等新興行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成本效益,反倒帶來了“積極”影響。
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疲軟主要歸咎於內需不振而非出口因素。樓市的低迷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還打擊了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導致家庭支出降低,並給地方政府帶來財政壓力。而這次中國政府首次將穩樓市股市納入刺激消費一攬子計劃,一改過去零敲碎打針對特定產品補貼的形式。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2月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9%,超過整體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期製造業投資增長9%。
澳新銀行報告預計,2025年中國民間投資將實現正增長,結束連續兩年下滑態勢。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和2024年民間投資分別下滑0.4%和0.1%。
報告並指出,AI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可能有助於解決中國的人口挑戰,但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AI和機器人應用導致的失業,而不是出口下降。
“特朗普的關稅計劃可能會導致中國一些人失業,但不會是許多觀察人士預測的那種方式,”該報告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