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小米:增強汽車競爭力,不參與價格戰(24Q2 電話會紀要)

2024年8月21日 09:24

小米集團(1810.HK)於北京時間 2024 年 8 月 21 日晚的港股盤後發佈了 2024 年第二季度財報(截止 2024 年 6 月),要點如下:

以下爲 小米 2024 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紀要,財報解讀請移步《汽車燃、手機暖,小米要回神壇了?

一、$小米集團-W(01810.HK) 財報核心信息回顧:

0

二、小米財報電話會詳細內容

2.1、高管層陳述核心信息:

1) 業務進展

① 整體收入與利潤

a. 2024 年第二季度,總收入爲人民幣 889 億元,同比增長 32%,創歷史新高

b. 毛利率爲 20.7%,保持在健康水平,調整後的淨利潤爲人民幣 62 億元,同比增長 20%。

② 汽車業務

a. 第二季度智能電動車及其他新業務收入爲人民幣 64 億元,其中智能電動車銷售收入爲人民幣 62 億元。

b. SU7 電動車在第二季度交付量超過 2.7 萬臺,平均售價爲人民幣 22.9 萬元;7 月零售銷量超過 1.3 萬臺,位列 20 萬元純電動轎車銷量榜首。

c. 預計全年電動車交付量將超過 12 萬輛,11 月將提前完成全年 10 萬輛的交付目標

d. 汽車業務毛利率達到 15.4%,淨虧損縮小至人民幣 18 億元。

③ 手機業務

a. 第二季度手機業務收入爲人民幣 465 億元,佔總收入的 52.3%,同比增長 27.1%

b. 全球市場份額增長至 14.6%,在拉美、東南亞和中東市場排名提升

c. 全球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數達 6.76 億,同比增長 6980 萬,中國市場用戶達 1.64 億,同比增長 1510 萬。

d. 智能手機毛利率達 12.1%,新發布的小米 Mix Fold 4 和小米 Mix Flip 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場份額。

④ 物聯網業務

a. 第二季度物聯網業務收入爲人民幣 268 億元,同比增長 20.3%;連續兩個季度實現同比超過 20% 的快速增長。

b. 物聯網毛利率爲 19.7%,增長 2.2 個百分點。主要來自可穿戴設備和大家電的毛利率提升。

c. 在空調領域實現全鏈條自主研發和關鍵技術突破,推出行業首個拆卸、配送和安裝一體化整合服務

d. 物聯網產品受益於手機和電動車品牌效應,未來將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並通過新零售渠道提升物聯網業務增長

2) 財務表現

① 收入與利潤

a. 2024 年第二季度,總收入爲人民幣 889 億元,同比增長 32%。

b. 中國市場收入佔總收入的 57.2%,海外收入佔比爲 42.8%。

c. 綜合毛利率爲 20.7%,表現穩定。

d. 調整後淨利潤爲人民幣 62 億元,同比增長 20.1%。

e. 核心利潤爲人民幣 79 億元,同比增長 20.6%。

② 費用與成本控制

a. 整體運營費用爲人民幣 126 億元,包含新業務投資人民幣 29 億元。

b. 核心業務運營費用爲人民幣 96 億元,費用率爲 11.7%,同比和環比均下降超過一個百分點。

c. 研發費用爲人民幣 55 億元,同比增長 20.7%。

2.2、Q&A 分析師問答

Q: 關於電動汽車業務,本季度你們首款車型的毛利率達到了 15%。請問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一良好的毛利率?未來毛利率的趨勢如何?

A: 本季度我們首款車型的毛利率達到了 15.4%,這個表現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促成這一良好毛利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幾個方面1. 供應商對我們的未來前景持樂觀態度,因此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這款車型是我們第一款車輛產品,儘管起步時量並不大,但供應商們對我們未來的發展非常積極,因此我們獲得了非常有利的商業條款。2. 我們採用了一種暢銷產品策略,專注於單一車型,通過規模化生產實現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例如,SU7 車型在市場上的表現非常強勁,價格在 20 萬元以上,並在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這種策略幫助我們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3. 我們還利用了在智能手機領域積累的管理能力,這使得我們在汽車業務的初期就能夠高效運營。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我們的毛利率達到預期以上的水平。

展望未來,我們預計毛利率將繼續改善。方面,隨着交付量的增加,我們將能夠更好地分攤成本,從而提高毛利率。我們已經收集了大量訂單,並且隨着規模的擴大,生產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供應鏈的成本壓力也在緩解,這將進一步有利於未來的毛利率提升。總體來看,我們對未來的毛利率表現充滿信心,預計會比目前的水平更高。

Q: 關於新零售的發展策略,尤其是在手機和物聯網業務方面,未來幾年你們有哪些計劃?劉總訪問了東南亞和歐洲市場,能否分享一下你們的海外發展計劃和思路?

A: 在新零售方面,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這一模式覆蓋所有產品類別,並將其推廣至全球市場。首先,我們的新零售模式已經擴展到了電動汽車業務,通過將汽車與小米之家門店結合,我們能夠爲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租金成本,還提高了門店的利用效率,使我們能夠在覈心購物區開設更多的大型旗艦店,從而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在高端智能手機業務方面,新零售的擴展爲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高端產品的銷售往往依賴於品牌效應,而通過品牌專賣店,我們能夠爲用戶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這對於提升用戶對高端產品的認知和認可非常重要。此外,我們還在物聯網業務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今年的空調銷售表現尤爲突出。

關於海外市場的擴展,我們已經在多個地區啓動了新零售模式。劉總最近訪問了東南亞和歐洲市場,我們在這些地區的擴展計劃進展順利。例如,香港市場上的小米之家店鋪銷售表現非常好,證明了我們的模式在全球市場中的可行性。我們計劃繼續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新零售網絡,特別是在關鍵購物中心內開設更多的門店,這將是我們 “人 × 車 × 家” 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的來說,我們對新零售模式的未來充滿信心,計劃將其推廣至全球市場,並通過這一模式推動整體業務的增長。

Q: 小米智能手機在第二季度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份額大幅增加。能否談談 2024 年與去年相比,核心競爭力有哪些提升?下半年市場份額是否會繼續增加?

A: 我們在智能手機業務上採取的是一套務實的策略,並不斷深入挖掘我們的技術。今年,我們在 4S 的 2.0 版本研發上投入了大量資源,這是我們在提升技術上的重要步驟。此外,我們還在不斷改善供應鏈管理,以應對市場成本的增加。儘管市場環境複雜,但通過這些戰略準備,我們能夠較好地控制成本。在過去幾年中,我們成功實施了高端化戰略,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並將這一戰略推廣到海外,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服務方面,我們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和改革,特別是在產品質量、API 和用戶運營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新零售也是我們的一個獨特競爭優勢,這幾年的努力已初見成效。總體而言,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全供應鏈的競爭優勢,我們將在未來幾年內繼續鞏固和提升這些優勢。儘管季度間可能會有波動,但從長遠來看,我們的全球市場目標和戰略不會改變。

Q: 在今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小米車輛的下一步競爭戰略是什麼?是否會爲了毛利率進入價格戰,還是會通過新功能、新組件來提升產品質量?你們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麼?

A: 目前我們還沒有過多考慮進入價格戰。我們的重點在於交付和提高產能。今年 3 月 28 日我們發佈了首款電動車,截至目前已過了四個月,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廣泛關注。我們的交付週期雖然已經縮短,但仍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因此我們正在努力提高產能,進一步縮短交付時間。

關於成本控制,我們已經在第一家工廠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並且未來在成本降低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我們正在內部開發新車型,這些項目目前保密,但我們對其競爭力充滿信心。用戶運營將成爲我們未來的重要工作,我們將基於用戶的反饋和需求,逐步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使小米汽車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更有趣、更能滿足個人需求的產品。總的來說,我們的戰略是通過規模經濟和技術提升來增強產品競爭力,而不是參與價格戰

Q: 電動汽車毛利率表現出色,全年毛利率目標是否會向上調整?能否對下半年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給出更具體的指引?

A: 關於電動汽車的毛利率,第一季度達到了 15.4%,這一表現相當不錯。對於 2024 年第三和第四季度,我預計毛利率將穩步上升,儘管我不能提供具體的數字,但趨勢是積極的。我們對這一趨勢充滿信心。至於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下半年我們面臨兩個主要挑戰1. 來自蘋果的競爭壓力,他們將在下半年推出一些 AI 手機。儘管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新產品的具體性能和市場反饋,但我們會密切關注市場動向並調整我們的策略。2. 組件價格的趨勢,特別是內存成本的上漲。今年第三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內存成本幾乎增加了 100%,但我們認爲它已經達到了峯值,並預計價格將開始下降,因此不會有大的變化。

Q: 蘋果將在下半年推出 AI 手機,這可能會吸引用戶嘗試新產品。你們如何應對這一挑戰?以及下半年組件價格的趨勢是否會與原來的預測有所不同?

A: 關於蘋果即將推出的 AI 手機,我們目前還不清楚具體的產品細節和用戶體驗的變化,因此很難準確預測它們對市場的影響。不過,我們對自家的新產品 MIX Flip 非常有信心,這款手機發布後已經吸引了 42% 的前 iPhone 用戶。此外,近年來我們通過產品的基準測試和體驗提升,不僅針對 iPhone 用戶,還在努力從包括華爲在內的其他品牌中爭取用戶。今年我們在中國市場淨增了 1500 萬用戶,表現出色。至於組件價格的趨勢,特別是內存和屏幕成本,我們認爲漲幅已經達到峯值,價格將開始回落,因此整體成本壓力將會有所緩解。

Q: 第二季度互聯網收入達到了歷史新高,毛利率表現出色。對於互聯網業務,毛利率增長的原因是什麼?展望第三季度,互聯網業務的趨勢如何?

A: 互聯網業務毛利率的提高主要有幾個原因1. 規模的不斷擴大非常關鍵。我們的全球用戶數量同比增加了幾千萬,這使得各個領域的發展變得更強大,進而對毛利率產生了積極影響;2. 產品結構的改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隨着我們推出越來越多的高端機型,互聯網收入得到了提升。3. 海外互聯網收入的佔比不斷增加,而海外市場的毛利率通常高於中國市場,因此這也有助於整體毛利率的提升。

展望第三季度,我們認爲這些趨勢會持續下去。總體銷售量的增加,高端產品的佔比擴大,海外業務的佔比增加,都會繼續推動互聯網業務的毛利率上升。不過,雖然毛利率在當前處於較高水平,但我們不認爲會有大幅度的上升空間,因此請不要過於樂觀。

Q: 你們如何看待 AI 手機的前景?在 AI 產品計劃中,你們有什麼想法?

A: 關於 AI 手機的前景,我認爲目前市場上的所謂 AI 手機實際上還不是真正的 AI 手機。它們只是使用了 AI 技術來開發一些功能,這些功能運行在手機上,因此它們應該被稱爲 “AI 功能手機” 而不是 “AI 手機”。真正的 AI 手機應該具備在操作系統層面運行 AI 技術的能力,這將會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我們正在開發一款新產品,預計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推出,屆時它將爲用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此外,值得補充的是,互聯網毛利率的提高還受到廣告收入佔比提升的影響。廣告收入的毛利率相對較高,特別是在本季度,廣告收入的佔比顯著上升,這進一步支持了互聯網業務的毛利率增長。

Q: 物聯網在第二季度的增長率非常快,大家電的毛利率也有所提高,出貨量表現良好。寵物相關產品的增長速度也很快。未來,你們有發展計劃嗎?是否有海外擴展計劃?

A: 物聯網業務在過去幾年中一直是我們的重要戰略之一。我們採取了兩個策略:首先是國際化戰略,其次是在早期階段主要依賴生產鏈模式,通過合作伙伴進行生產,確保質量,然後通過我們的渠道進行銷售。然而,隨着業務的發展,我們意識到這種模式在追求高端化方面存在侷限性。因此,對於一些重要的品類,我們逐漸從生產鏈模式轉向了自主運營模式,例如可穿戴設備、大型家電、空調、洗衣機、冰箱、門鎖以及路由器等。這種轉變使我們能夠對這些品類進行大量投資,掌握核心技術和供應鏈,帶來了顯著的銷售量增長、收入增長和毛利率提高。

目前,這些業務纔剛剛開始展現成果,今年是我們交付這些成果的第一年,未來幾年將會看到更多的業務改進和擴展。同時,我們在全球市場上也採取了相同的策略,將產品全球銷售,規模也會不斷擴大。我們的海外佈局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今年海外市場的增長非常驚人,加上新零售的助力,我們的物聯網業務將以更好的方式發展。未來,我們有信心看到物聯網業務在銷售增長、平均售價提升、收入增加以及利潤率提高等方面持續改進

Q: 在智能手機方面,3000 至 6000 元價格區間的增長速度很快。你們是否計劃在 6000 元以上的價格區間發力?有成功的方法可以分享嗎?

A: 在 3000 至 6000 元的價格區間,我們已經非常強大,特別是在較低的價格區間,但在 6000 至 10000 元或更高價格區間,我們確實面臨一些挑戰。我們在低端市場推出了三個產品型號,包括小米系列和一個大的平價系列,這些產品經過幾代的發展,口碑不斷提升,每年的車型發佈都表現出色,銷量也在逐年增長,因此我們對這個區間的表現非常有信心。

對於 6000 至 8000 元的價格區間,我們已經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尤其是我們的小型摺疊屏機型表現非常成功。但在 10000 元及以上的高端價格區間,我們還有待進一步努力,目前在這個價格區間還有一些需要填補的空白。儘管如此,我對 6000 至 8000 元的價格區間非常有信心將繼續努力在更高價格區間(10000 元/以上)取得突破。與此同時,我們的電動車業務也將支持智能手機業務的發展,提升整體效率和效果。這種跨品類的協同效應纔剛剛開始展現,未來將會帶來更多機遇和增長。

Q: 關於車輛業務,在下半年你們計劃重點推進智能電動車戰略,交付是關鍵。除了提升車輛生產線外,還有哪些因素可以促使交付量增加?這是否會進一步增加對售後服務的需求,你們將如何應對?

A: 我們在車輛業務方面的重點是提升產能和交付能力。最初,我們計劃生產 7 萬到 8 萬輛車,但現在我們需要通過增加人力和實行兩班倒來提高產能。此外,我們也在積極考慮售後服務需求的增加。爲了應對這一挑戰,我們在銷售網絡和覆蓋較弱的地區與第三方合作,並進行了授權,以確保客戶體驗得到保障。目前爲止,我們在售後服務方面沒有收到重大不滿,客戶和用戶的反饋都比較滿意。

Q: 關於智能製造和智能工廠的影響,尤其是在物聯網業務和暢銷產品中,你們是否計劃進行智能生產?

A: 智能工廠的建設取決於具體的業務需求和環境條件。例如,對於智能手機生產,我們未來將逐步向高端化邁進,這需要更高的製造質量和與合作伙伴的緊密互動,因此我們計劃在這個領域建立智能工廠。我們將自主掌握 20% 的生產能力,其餘的將交給合作伙伴,但所有合作伙伴的生產都必須與我們的平臺完全對接,進行端到端的管理和控制,以確保產品質量和交付的準確性。

對於物聯網的大類產品,如冰箱、空調和洗衣機,由於附加值較高,我們也可能考慮在這些類別中實施智能生產。而對於附加值不高的類別,我們則可能不會進行智能工廠的投資。因此,我們的策略是根據各個類別的特點來決定是否採用智能生產模式。

<此處結束>

本文的風險披露與聲明:海豚投研免責聲明及一般披露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

Tradingkey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