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元從今天早些時候觸及的八個月高點0.6625回落,因美元削減了一些損失,但仍保持在0.6600以上,在過去五天內上漲約2%後鞏固了漲幅。
美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協議以及對與歐元區達成即時協議的希望緩解了對全球貿易戰的擔憂,提升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此外,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本週早些時候確認,美國和中國官員將於下週在斯德哥爾摩會面,旨在延長關稅截止日期。這一消息為澳元提供了支持,因為中國是澳大利亞的主要貿易夥伴。
今天早些時候,澳大利亞央行行長米歇爾·布洛克(Michelle Bullock)重申了對利率採取謹慎態度的必要性,因為她評估了通脹風險已得到控制,而勞動力市場並未惡化。這些言論對8月12日會議後廣泛預期的降息產生了懷疑,並為澳元提供了額外支持。
另一方面,美元在積極的市場情緒中保持防守,投資者在等待美國初步PMI數據和每週失業救濟申請數據,以進一步了解經濟活動和勞動力市場的動能。
在金融行話的世界裏,兩個被廣泛使用的術語「風險偏好」和「風險規避」指的是投資者在相關時期願意承受的風險水平。在「冒險型」市場中,投資者對未來持樂觀態度,更願意購買風險資產。在「規避風險」的市場中,投資者開始「謹慎行事」,因為他們擔心未來,因此購買風險較低的資產,這些資產更確定會帶來回報,即使回報相對較小。
通常,在「風險偏好」時期,股市會上漲,大多數大宗商品(黃金除外)也會升值,因為它們受益於積極的增長前景。大宗商品出口大國的貨幣因需求增加而走強,加密貨幣上漲。在「規避風險」的市場中,債券——尤其是主要的政府債券——上漲,黃金表現搶眼,日元、瑞士法郎和美元等避險貨幣都受益。
澳元(AUD)、加元(CAD)、新西蘭元(NZD)以及盧布(RUB)和南非蘭特(ZAR)等次要外匯,都傾向於在「風險偏好」的市場中上漲。這是因為這些貨幣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而大宗商品在風險偏好時期往往會上漲。這是因為投資者預計,由於經濟活動的增加,未來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會增加。
在「避險」期間傾向於升值的主要貨幣是美元(USD)、日元(JPY)和瑞士法郎(CHF)。美元,因為它是世界儲備貨幣,因為在危機時期投資者購買美國政府債券,這被視為安全的,因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不太可能違約。日元受到對日本政府債券需求增加的影響,因為日本國內投資者持有的國債比例很高,即使在危機時期,他們也不太可能拋售這些國債。瑞士法郎,因為嚴格的瑞士銀行法為投資者提供了加強的資本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