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一亞市,歐元兌美元連續第二個交易日擴大漲幅,交投於1.1030附近。歐元兌美元上揚的原因可能是聯準會 9月啟動降息的機率上升。
上週的美國經濟數據顯示,零售銷售超出預期,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都顯示通膨正在下降。此外,美國7月新屋開工年化月率錄得-6.8%,前值1.1%,美國7月新屋開工年化總數減少至 123.8 萬套,創下了 2020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一下降加劇了人們對經濟韌性的擔憂,尤其是在近期通膨和勞動力數據疲軟的情況下。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瑪麗-戴利上週日強調,聯準會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降低借貸成本。戴利駁斥經濟學家的擔憂,即美國經濟正處於急劇放緩的邊緣,這將證明快速降息是合理的。
此外,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警告說,央行官員應該謹慎行事,不要將限制性政策維持超過必要的時間。根據 CNBC 報道,雖然聯準會下個月是否降息尚不確定,但不降息可能會損害勞動市場。
在歐元區,投資人預期歐洲央行(ECB)將逐步降低利率。由於擔心物價壓力可能會重新加速上升,歐洲央行的政策制定者們對具體的降息路徑猶豫不決。
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ECB)是歐元區的儲備銀行。歐洲央行負責制定利率和管理貨幣政策。
歐洲央行的主要任務是維持物價穩定,即控制通膨或刺激經濟成長。歐央行主要工具是提高或降低利率。歐央行維持相對較高的利率水平,或維持將上調利率的預期--通常對歐元有利,反之亦然。
歐洲央行理事會每年舉行八次會議,做出貨幣政策決定。決策由歐元區各國銀行行長及包括歐央行行長拉加德在內的六名常任理事制訂。
歐元區通膨數據由消費者物價調和指數(HICP)衡量,是歐元的重要計量經濟學指標。如果通膨上升超過預期,特別是超過歐洲央行 2% 的目標,歐洲央行就必須上調利率,使通膨水準重新受到控制。
與同類國家相比,維持相對較高水準的利率通常會對歐元有利,因為這會使歐元區作為全球投資者的資金存放地更具吸引力。
經濟數據可以衡量經濟的健康狀況,並對歐元產生影響。國內生產毛額、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就業和消費者情緒調查等指標都會影響歐元走向。
歐元區經濟強勁,有利於歐元。它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還可能鼓勵歐洲央行提高利率,這將直接提振歐元。反之,如果歐元區經濟數據疲軟,歐元很可能下跌。
歐元區四大經濟體(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經濟數據尤其重要,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佔歐元區經濟總量的 75%。
歐元的另一個重要數據是貿易帳。這項指標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的出口收入與進口支出之間的差額。
如果一個國家生產的出口商品非常搶手,那麼該國貨幣就會增值,這完全是由於尋求購買這些商品的外國買家產生了進一步需求。因此,一國淨貿易差額為正值會使該國貨幣升值,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