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華盛頓8月7日 - 乍一看,美國總統特朗普似乎正在贏得他重返白宮後發動的貿易戰:他讓主要貿易夥伴屈服于他的意志,對幾乎所有進口產品徵收兩位數的關稅,縮小了貿易逆差,並且每月為聯邦政府金庫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急需現金。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重大問題,包括美國貿易夥伴是否會兌現投資和商品購買承諾,關稅將在多大程度上推高通脹或抑制需求和增長,以及法院是否支持他的許多臨時征稅。
美國消費者表現得比預期更具韌性,但最近的一些數據表明,關稅已經影響到就業、經濟增長和通脹。
“問題是,獲勝意味著什麼?”大西洋理事會經濟研究主管Josh Lipsky說道。“他正在提高對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稅,並比他預想的更容易地避免了報復性貿易戰,但更大的問題是,這對美國經濟有何影響。”
保守的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經濟政策研究主管Michael Strain表示,特朗普的地緣政治勝利可能會變得毫無意義。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特朗普顯然從其他國家獲得了大量讓步,但從經濟角度來看,他並沒有贏得這場貿易戰,”他說。“我們看到的是,與其他國家願意給自己國家造成經濟損失相比,他更願意給美國人造成經濟損失。我認為這就是失敗。”
圖:美國貿易逆差縮窄
**迄今達成的貿易協議**
特朗普已與歐盟、日本、英國、韓國、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和菲律賓達成八個框架協議,對它們的商品徵收10%至20%不等的關稅。
這遠低於美國政府官員4月份宣稱的“90天內達成90項交易”的目標,但它們約占美國貿易流量的40%。如果加上中國,這一比例將升至近54%。中國目前被征30%的關稅,但很可能在8月12日最後期限前再次被免徵更高的關稅。
曾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和拜登政府任職的貿易律師Ryan Majerus表示,迄今為止宣布的貿易協議未能解決困擾美國政策制定者數十年的“長期存在的、政治上根深蒂固的貿易問題”,解決起來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他還指出,對於已宣布的大規模對美投資計劃,包括日本的5,500億美元和對歐盟的6,000億美元,貿易協議中缺乏具體的執行機制。
圖:月度美國關稅收入
**承諾與風險**
上個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特朗普訪問蘇格蘭期間與其意外會面,同意歐盟商品被征15%關稅,但沒有爭取到什麼利益,因此受到批評。
馮德萊恩承諾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戰略產品,並對美國投資逾6,000億美元。貿易專家和分析人士指出,將由歐盟成員國和企業兌現這些承諾,布魯塞爾無法強制要求。
美國官員堅稱,如果特朗普認為歐盟、日本或其他國家未履行承諾,他可以重新加徵關稅。但目前尚不清楚將如何監管協議的落實。
歷史提供了警示。中國作為國有經濟,從未履行特朗普第一階段中美貿易協議中規定的適度採購協議。對於隨後的拜登政府來說,追究中國責任顯得尤為困難。
“所有這些都未經檢驗。歐盟、日本和韓國必須弄清楚如何實施協議,”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白宮貿易顧問、現為 Akin Gump Strauss Hauer & Feld 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Kelly Ann Shaw表示。“這不僅僅是政府採購。這需要動員民間部門進行投資、支持貸款,或購買某些商品。”
最後,特朗普單方面徵收關稅的主要前提面臨法律挑戰。無論結果如何,最終似乎都注定要由最高法院來決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