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價格持續下跌增加了通縮思維根深蒂固的風險。政策制定者加大了擴大有效需求的努力;零利率和量化寬鬆不在議程上。我們認為,最近針對無序競爭的高層會議預示著更多的供給側行動。預計這次將採取更多基於市場的措施;標準 Chartered 的經濟學家報告稱,PPI 可能在 6-12 個月內轉為正值。
"我們認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越來越警惕長期通縮的風險。自 2022 年 10 月以來,PPI 一直在下降,CPI 通脹最近徘徊在零附近。隨著價格下跌預期的根植,消費者往往推遲消費,企業則傾向於減少投資,從而抑制國內需求。名義 GDP 增長已連續九個季度低於實際擴張,儘管中國的實際增長較高,但這導致近年來美中 GDP 差距擴大。政策議程上似乎越來越重視再通脹,旨在打破價格下跌和需求疲軟的循環。"
"為了刺激國內需求,當局在今年採取了擴張性預算,並轉向‘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立場。然而,考慮到效率、社會公平和可持續性等因素,似乎沒有採取大規模刺激的意願。我們認為,中國不會訴諸於零利率、量化寬鬆(QE)或人民幣貶值來逆轉通縮。"
"高層領導人最近呼籲糾正‘內捲’和無序競爭,可能會隨之採取更多供給側行動,以防止重複投資、減少過剩產能和遏制國內傾銷。這輪產能削減涉及以私營企業為主導的行業(例如,新能源汽車);因此,市場整合可能需要時間。PPI 通脹可能需要 6-12 個月才能穩固轉為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