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各行業普遍收縮;所有子指數均低於6月份。美國的急劇下降拖累了整體數據,因關稅相關的庫存建設減少。渣打銀行研究分析師伊桑·萊斯特(Ethan Lester)報告稱,與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相關的大宗商品價格和供應壓力。
"7月份全球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消費品、中間品和投資品的製造活動環比惡化,繼6月份改善之後。該指數下降1.6點,主要受美國影響,美國的月度降幅為2022年6月以來最大。美國PMI在2025年首次收縮,反映出原材料的採購減少和需求減弱。轉向減少庫存建設有助於降低美國出廠價格通脹率,自疫情以來,該通脹率已出現最廣泛和持續的上升。"
"不包括中國和日本的亞洲是一個亮點,印度仍然是全球表現最佳的國家。中國和日本的生產量在6月份短暫增長後再次回落。歐元區連續第五個月增長,德國記錄了自12月份以來最深的收縮,持續出現分歧。新興歐洲的表現不及歐元區,波蘭的出口以近兩年來最快的速度下降。"
"儘管中國持續通縮,但7月份大宗商品價格和供應壓力整體保持低迷。然而,有報導稱,電氣產品和半導體的價格相對於其長期平均水平有所上升,因對232條款和301條款的持續不確定性。由於6月份美國關稅水平翻倍,不銹鋼和鋁的短缺也高於其長期平均水平。報告的貨運能力短缺是自2023年4月以來最高,且是長期平均水平的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