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的數據,上個月中國對外貿易的 53% 以人民幣計價。這說明近年來人民幣的使用發展勢頭非常強勁。直到去年,人民幣才超過美元成為第一大貨幣。德國商業銀行外匯分析師沃克馬爾-鮑爾(Volkmar Baur)指出,在大流行病發生之前,中國對外貿易中以美元計價的金額約為本幣的兩倍。
"最近幾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相對穩定經常被認為是關鍵因素。事實上,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歷史平均波動率明顯低於近幾年,有時甚至達到 9 年來的最低水準。有觀點認為,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加大,貿易夥伴就不會被說服以人民幣對商品定價。因此,現在(或過去)有必要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進行更嚴格的管理"。
"中國在人民幣問題上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透過將貨幣政策的重點放在管理本國貨幣與美元的關係上,中國正在使其貨幣政策適應美國的經濟形勢,而不是專注於自身的情況。目前,這意味著面對極低的通膨率和疲軟的經濟成長,中國的貨幣政策似乎過於限制性。 "
"然而,中國央行在某個時候將不得不與美元脫鉤。由於某種路徑依賴,許多貿易夥伴可能會繼續以人民幣為商品定價,即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再次出現較大波動。然而,也有可能許多貿易夥伴隨後會轉回美元。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佔份額的暫時提高將是一場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