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兼歷史學家尤瓦爾·諾亞·哈拉里最近評論說,比特幣是一種「不值得信任」的貨幣,強調「對比特幣的偏好是基於對人類機構的不信任。 ”他認為“貨幣的全部目的是在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從而實現大規模的經濟合作。
這些思考看似很有見地,但其實大錯特錯。
這種觀點誤解了貨幣的功能和歷史。貨幣的全部目的是促進各方之間的交易,而無需建立信任。
在貨幣出現之前,人們進行的是物物交換。在這個系統中,多方必須同時擁有對方想要的東西,而且數量合適,才能進行交易。一個小島國的經濟可以這樣運作:用幾個椰子換魚線,或是用一蒲式耳香蕉換竹子,竹子可以用來搭建一個住所。
隨著經濟變得越來越複雜,以物易物系統的效能開始下降。想像一下,一個農夫想買一雙靴子,於是他去鎮上的鞋匠那裡,想用一打雞蛋來交換。然而,鞋匠不想要雞蛋。鞋匠可能想要牛肉,但農夫不願意為了靴子而宰殺他的牛。
隨著經濟的成長,無貨幣社會的不可行性變得顯而易見。這個問題被稱為“需求的雙重巧合”,這限制了直接以物易物的範圍,並凸顯了貨幣的重要性和價值。
人們不必喜歡、尊重或同意供應商才能參與經濟交易。人們只需信任貨幣即可。從歷史上看,黃金和白銀的出現並非政府的宣言,而是由全球數百萬市場參與者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行動。
全球黃金或白銀(或依照哈拉里的觀點「比特幣」)的稀缺性使得操縱由這些資產支撐的貨幣變得困難。增加貨幣供給量(無論是以人力或美元計價)的難度是健全貨幣機制的必要條件。
堅持貨幣穩健的人可以確信,政客不會將他們的貨幣武器化,中央銀行也不會將貨幣貶值、稀釋或膨脹至無用,這並不是因為政府始終以誠實守信而聞名,而是因為他們無法從設計上操縱穩健貨幣。
通膨是指貨幣和信貸數量異常增加,造成一般物價水準大幅持續上漲,削弱貨幣的價值儲存作用,破壞經濟穩定。
根據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諾貝爾獎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穆瑞·羅斯巴德等奧地利經濟學家的說法,貨幣的本質作用是促進貿易,而不受「信任」需求的影響。
這種理解源自於貨幣的固有屬性即耐用性、可分割、價值穩定和可互換等這些屬性確保了貨幣的接受度和價值,而無需依賴對另一方的信任。這些特性允許陌生人之間進行經濟交易,使貨幣成為市場經濟的基石。
哈拉瑞的批評未能認識到央行和法定貨幣固有的問題,這些問題確實需要對那些經常經證實不可靠的美國貨幣管理者的機構產生信任。
例如,聯準會通膨政策,尤其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以及在新冠疫情期間加速實施的政策,涉及憑空創造大量貨幣。這導緻美元大幅貶值、整個經濟扭曲,貧窮、無家可歸、糧食不安全等問題加劇。
米塞斯承認央行印紗的愚蠢行為,他在《人的行為》中寫道:「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避免信貸擴張帶來的繁榮最終崩塌。」貨幣操縱是毒品;經濟衰退、蕭條和經濟低迷是經濟試圖清醒的過程。
美國的錢
美國的開國元勳們深知,以法令而非堅挺貨幣為後盾的貨幣存在風險。正因如此,美國憲法第 1 條第 10 款規定使用金幣和銀幣作為貨幣。這些商品在歷史上一直充當著穩定的價值儲存手段和交換媒介,因為金銀能夠抵禦中央政府的任意擴張,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其價值。
毫不奇怪的是,一旦聯邦政府在 1971 年取消金本位制度,赤字支出就會倍增,而貨幣的購買力則會急劇下降。
幸運的是,州和聯邦立法者正在努力糾正這一錯誤。
截至目前,2024 年,美國超過一半的州已經提出了 60 多項支持健全貨幣的法案
在華盛頓特區,我們看到了眾議員穆尼提出的免除黃金和白銀聯邦資本利得稅的法案,眾議員馬西提出的終止美聯儲的法案,以及歷史上最重要的數字資產法《21世紀金融創新與科技法案》。
這些措施都表明,人們對聯準會和聯邦政府中央貨幣規劃者的行為越來越不滿。人們希望貨幣穩定,保持購買力,不被當作政治武器。
儘管哈拉瑞提出要求,但各政府機構和管理這些機構的智人已經表明,他們不可靠,不能成為美國資金的管家。
政府機構並沒有上帝賦予的權利去贏得其所代表的人民的信任,而這些機構本身對公民對其信任的急劇下降負有全部責任。
透過恢復健全的貨幣原則,這會消除對央行信任的需要,從而確保了長期更加穩定和可預測的經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