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a Cao/Naveen Thukral
路透北京/新加坡6月18日 - 業內專家表示,中國為減少對進口的依賴而限制動物飼料中豆粕使用的舉措是可行的,但對於占中國豬肉產量三分之一的小型養殖戶來說,成本高昂且技術難度大。
今年4月,中國宣布了一項 (link),計劃到2030年將動物口糧中的豆粕含量從2023年的13%降至10%,因為與美國持續不斷的貿易戰加劇了中國政府加強糧食安全的緊迫性。根據中國農業部的數據,2017 年,豆粕占中國動物飼料的 17.9%。
根據路透的計算和兩位分析師的估計,如果成功,中國每年的大豆進口量將減少約1000萬噸,相當於2024年中國120億美元美國大豆採購量的一半,從而抑制美國和頭號供應國巴西農民的需求。
養殖戶、營養學家和分析師表示,雖然中國的主要養豬企業已經減少了豆粕的使用量,並可通過使用替代蛋白質來源進一步減少豆粕的使用量,但小規模生產商可能會因成本限制和對動物生長影響的更高敏感度而陷入困境。
中國的生豬飼養量占世界的一半。
"研究公司 China Policy 的高級分析師 Matthew Nicol 說:"小農戶習慣性地偏愛傳統的以豆粕為基礎的配方,這主要是由於熟悉、信任和認為可靠。
"他說:"大型企業將迅速採取行動,而小型生產商可能會滯後,甚至面臨挫折。
在中國,大豆被壓榨成食用油和豆粕,這是一種相對廉價且富含蛋白質的原料,用於肥育豬、家禽和牛。豆粕在飼料中的價值在於其最佳的氨基酸譜,以及與玉米和小麥等高能量穀物的兼容性。
中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自特朗普總統第一任期內開始的貿易戰以來, (link),減少了對美國供應的依賴。中國從美國購買的大豆 (link) 約占 20%,低於 2016 年的 41%,但仍占美國油籽出口的近一半。
減少豆粕用量
中國的豆粕用量已經低於一些地區。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豬營養學家漢斯-斯坦恩(Hans Stein)說,由於玉米乙醇副產品蒸餾穀物和合成氨基酸等替代蛋白質來源有時會取代豆粕,美國的生豬口糧中豆粕的比例估計在15%至25%左右。
美國大豆出口委員會駐馬尼拉地區技術總監 Basilisa Reas 說,東南亞家禽和豬分別使用約 25% 和 20%的豆粕。
相比之下,中國最大的生豬飼養企業牧原食品002714.SZ將豆粕用量從2022年的7.3%降至2023年的5.7%, ,而溫氏食品300498.SZ根據公司聲明和政府文件報告,2021年其配合飼料中的平均豆粕添加率為7.4%。
然而,分析師和營養學家表示,中國飼養著全國32%的生豬、63%的肉牛和12%的肉雞,規模較小的生產商通常缺乏資金、技術知識和精密飼料工具,無法減少豆粕的使用。
養豬平台Zhue.com.cn的數據顯示,中國家庭農場通常使用15%至20%的豆粕。
一位在中國北方山西省養豬 200 至 300 頭的王姓資深養豬戶在母豬飼料中使用 18% 的豆粕,他認為低豆粕日糧會減緩增重速度,延長生產周期。
"他說:"使用高豆粕日糧,我可以少喂一些。"使用低豆粕日糧,我需要喂得更多--否則豬會變得太瘦"。
價格昂貴、開發不足的替代品
里亞斯說,豆粕替代品通常包括多種蛋白質替代品,如菜籽粕、棕櫚仁粕、米糠和魚粉,或添加合成氨基酸。
中國農業部在 4 月份的公告中鼓勵使用合成氨基酸、發酵秸稈、高蛋白玉米和非穀物蛋白(包括微生物蛋白、昆蟲蛋白和廚余)等替代品。其目標是到 2030 年,非穀物蛋白質產量達到 1000 萬噸。
自特朗普政府首次發動貿易戰以來,中國也一直在推廣 "低蛋白飼料技術",通常是通過在動物日糧中添加合成氨基酸來減少對豆粕的依賴,尤其是在大型企業中。
例如,牧原正在與杭州西湖大學合作開展合成生物學研究,旨在實現 "零大豆 "養豬。
然而,業內專家表示,合成氨基酸只能部分替代天然蛋白質,不能完全滿足動物的消化需求。
北京也在支持高蛋白玉米,種植面積約為 667,000 公頃。該品種的蛋白質含量超過 10%,高於標準的 8%。
根據農業部支持的期刊《中國家禽指南》的報導,昆蟲蛋白也逐漸受到重視:山東和廣東兩省的黑背飛虱養殖場每年生產 10 萬噸飼料,目前正在家禽、豬和水產養殖日糧中進行試驗。
大多數替代品要麼更加昂貴,要麼處於早期開發階段。
據上海的一位貿易商稱,5月下旬,中國東部的豆粕價格為每單位蛋白質66元(9.19美元),比賴氨酸(一種用於平衡動物飼料的合成氨基酸補充劑)每單位79元的價格和玉米蛋白質69元的價格都便宜。
"Trivium中國公司農業分析師Even Rogers Pay說:"中國的農業經營最終會把盈利放在首位。
"只要豆粕在價格和畜牧業成果方面仍是最佳選擇,它就能保住市場份額"。
(1 美元 = 7.1810 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