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澳洲朗塞斯頓6月12日 - 美國和中國達成的初步框架,可能意味著世界兩大經濟強國之間貿易全面崩潰的最壞情況消退,但它帶來的問題多於解決的問題。
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所有細節,但已透露的信息顯示,這一協議無法解決一些緊迫的問題,如中國在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美國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徵收55%的關稅,而中國對美國產品徵收10%的關稅。
如果中國真的對進口美國能源商品徵收10%的關稅,此稅率之高基本難以負荷,足以肯定幾乎將沒有美國原油、煤炭或液化天然氣進入中國,中國能夠從美國大量購買的少數幾個產品將變得更少。
特朗普在談及貿易協議時確實單獨提到了稀土,稱中國將“提前”提供在各種電子產品和汽車中需要的金屬。
但該協議對於解決稀土、磁鐵和其他精煉金屬(如鋰和鈷)的根本問題幾乎沒有幫助,因為這些產品的供應鏈主要由中國控制。
本周達成的框架充其量只是一個“踢罐子”式的協議,它雖使美國製造業避免了直接危機,但卻留下一個可能性,即如果未來雙方再度失和,中國將再次威脅供應。
**關鍵誰屬?**
稀土其實並不那麼稀有,儘管尋找具經濟價值的礦藏有其難度。
鋰、銅、鈷、鎢和一系列被許多國家政府指定為關鍵金屬的礦產也是如此。
但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要開發這些礦產並將其精煉的供應鏈成本高昂,因此西方國家與企業至今仍不願投入資金。
如果必須以市場價格與中國競爭,由於只有極少數項目可帶來經濟效益,因此企業不願致力於開發新的礦山和加工廠。
而各國政府在制定支持供應鏈的政策方面也行動遲緩,這意味著,全球在這些金屬方面仍然受制於中國。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將從與特朗普政府的最新會談中吸取教訓。正如特朗普所說,美國並不掌握所有的牌,中國政府手中也有幾張王牌。
然而,危險總是出在玩得過火上。如果中國繼續把稀土作為王牌,那麼西方國家就算再不情願,也可能掏出錢來建立自家的供應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