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在上一節中,我們介紹了13F文件的基本概念。
投資人可以透過查閱13F報告,了解華爾街頂級機構的持股及其季度變化,從而獲得一些投資啟發,並學習頂尖投資者的策略思路。
然而,每季有數百家機構向SEC提交13F報告,究竟哪些機構的資訊才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這些機構的投資策略。
不同的投資策略決定了機構買賣股票的方式和組合建構邏輯。
圖中列出了管理資產規模前20大的對沖基金,其中不乏我們熟知的明星機構,例如達裡奧領導的橋水基金,以及西蒙斯創辦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跟隨他們的投資操作呢?
顯然不行。因為對沖基金種類繁多,其投資策略差異龐大。
常見的避險基金策略類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避險基金策略類型:
● 股票多空策略(Long/Short Equity):同時買進看好的股票並賣出看跌的股票,可能會保持淨多頭或淨空頭部位。
● 市場中性策略(Market Neutral):透過買進低估股票與做空高估股票,試圖從市場定價偏差中獲利。
● 事件驅動策略(Event Driven):圍繞特定事件(如併購、重組等)進行投資,從中捕捉價格波動機會。
● 全球宏觀策略(Global Macro):基於宏觀經濟趨勢判斷,投資全球的利率、貨幣、商品和股票市場。
● 量化交易策略(Quantitative):依賴數學模型和演算法來制定交易決策。
只有了解機構所採用的投資策略,才能更有效分析其13F報告的內容。
由於不同策略導致的持倉行為差異,並非每份13F報告都具有實際參考價值。
13F報告的兩個主要缺陷
還記得之前提到的13F報告的兩個主要缺陷嗎?
1.資訊不完整:13F僅揭露機構的多頭持倉,例如股票和選擇權中的Call/Put多頭頭寸,但不包括空頭頭寸,因此無法反映機構整體的投資佈局。
2.資料存在滯後:13F的提交截止時間為季度結束後的45天,許多機構為了保密持倉細節,通常選擇在最後期限提交,這就導致資料更新延遲,時效性大打折扣。
這兩個問題使得部分機構的13F報告不僅參考價值有限,甚至可能誤導投資者。
舉個例子,文藝復興基金是以量化交易見長的機構,其交易頻率遠高於以長期價值投資為主的基金。因此,當你看到它的13F持倉時,它可能早已完成調倉,而持倉資訊已失去指導意義。
那麼,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13F報告呢?
專注於具備以下三個特徵的機構
要找到具備研究價值的13F報告,可以專注於具備以下三個特徵的機構:
●單邊做多策略:這類機構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其多頭部位,因此即使沒有揭露空頭訊息,也不影響對其多頭持股的研究價值。
●長期投資視角:該類機構傾向長期持有股票,通常為5年、10年以上,換手率低,能有效緩解13F數據落後所帶來的問題。
●穩定的歷史業績:優先考慮那些經歷多個市場週期仍能保持穩健回報的機構,說明其策略在過去是有效的,值得深入研究。
哪些機構符合以上條件呢?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作為價值投資的典範,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尋找被低估的好公司,並且長期持有。因此,他的機構完全符合「單邊做多」和「長期視野」的特徵。
從歷史表現來看,波克夏在2007至2021年間累積報酬率為309%(年化約9.85%),跑贏同期標普500指數的236%(年化8.41%)。這說明其長期投資策略確實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
如果你是偏好價值投資、注重長期持有的投資者,那麼巴菲特的持股結構就非常值得關注。
當然,我們必須強調一點:即便是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因此,不要盲目複製他們的持倉組合。而是應該深入分析他們所持股票的基本面,再結合自身判斷決定是否跟投。
總結
總結
在分析13F報告之前,請務必先了解機構背後的投資策略。
建議優先關注具備以下三個特質的機構:單邊做多、長期投資、歷史績效優秀。
我們已經知道如何篩選有價值的投資報告了,那麼接下來具體又該如何分析它們呢?
下一節我們將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