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放緩和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歐洲三國——瑞士、瑞典與挪威——同步轉向寬鬆貨幣政策,以期提振低迷的經濟成長和穩定疲軟的通膨水平。這一系列降息行動,不僅反映出當前全球宏觀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也標誌著歐洲部分國家在通膨退潮後的政策重點重新轉向「成長優先」。
瑞士央行於6月19日宣布將政策利率調降 25個基點至0%,這是瑞士自2024年3月以來的第六次降息,也意味著瑞士結束了長達兩年半的正利率時代。瑞士央行指出,通膨壓力減輕以及全球經濟前景走弱是這項決策的主要依據,並暗示未來可能進一步放鬆政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瑞士5月CPI年減0.1%,市場已經開始擔憂通貨緊縮的到來,對再次降息甚至重返負利率區間的預期有所加強。
在前一天,瑞典央行也宣布將基準利率從2.25%下調至2.00%。這是其今年以來的第二次降息。瑞典央行表示,此舉旨在穩定通膨率至2%的目標區間,並刺激疲弱的內需。數據顯示,瑞典國內生產毛額成長持續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家庭支出承壓,種種跡象均顯示貨幣寬鬆已成當務之急。
此外,挪威央行也於6月19日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4.25%,為2020年以來的首次降息。挪威央行行長伊達·沃爾登·巴克(Ida Wolden Bache)表示,如果經濟情勢發展符合預期,年底前政策利率將可能再降一到兩次,最低或至3.75%。該央行預計,到2028年末,利率將維持在3%左右的長期中性水準。該決定出乎市場預料,也導致挪威克朗對歐元一度短線走軟。
這次歐洲央行集體降息,主要源自於兩個根本原因:通膨持續疲軟和本國貨幣持續升值,這兩大因素不僅直接影響物價走勢,也對出口和金融市場穩定構成壓力。
首先,通膨疲軟為貨幣政策提供了「放鬆空間」。歐洲各國曾在2022至2023年面臨嚴重通膨壓力,央行紛紛激進升息。但進入2024年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趨穩,供應鏈逐步修復,疊加緊縮政策的滯後效應顯現,通膨逐漸回落。目前歐洲多個國家的通膨率已接近甚至低於2%的政策目標。
其次,本國貨幣升值嚴重壓制出口和製造業競爭力。以瑞士為例,瑞士法郎因其「避險貨幣」地位,在全球貿易和地緣局勢緊張時往往被大量買入。數據顯示,2025年美元/瑞郎匯率累計下跌近10%,對以出口為主導的瑞士經濟造成不小壓力。彭博經濟學家Jean Dalbard表示,考慮到當前高度不確定的貿易和貨幣環境,預計瑞士央行將在9月再次降息25個基點,並可能重新進入負利率時代。
除本國因素外,國際貿易局勢也是驅動歐洲央行轉向寬鬆的重要外部變數。尤其是美國近期持續對歐洲商品加徵關稅,使得出口企業面臨更高成本和更大不確定性。
在全球經濟整合高度發展的今天,貿易衝突往往透過產業鏈傳導,導致企業投資意願下降、消費者信心受損,進而拉低整體經濟成長。這在挪威、瑞典等中小型開放型經濟體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出於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擔憂,各國央行希望透過貨幣寬鬆降低融資成本,並穩定市場預期。
一般來說,當經濟成長放緩、產出缺口擴大時,政府或央行採取擴張性財政或貨幣政策,如降息、增發貨幣、擴大投資,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實現經濟穩定。歐洲各國之所以紛紛降息,主要是出於對經濟成長放緩和貿易緊張局勢的擔憂,尤其是來自美國加徵關稅所引發的衝擊。這些因素預計將對通膨和整體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各國中央銀行選擇放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成長。
總之,歐洲央行集體降息釋放出一個強烈訊號: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正在重塑各國政策取向。在通膨退潮與貿易緊張的雙重夾擊下,貨幣政策重回寬鬆,旨在托底經濟、穩定市場。但正如經濟學家所警告的,利率政策並非萬能,若要實現長期穩定成長,還需政策協同與結構性改革並進。
歡迎與我們分享您在業務上的挑戰: https://go.factset.com/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