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9月以来,几家AI科技巨头的交叉投资与合作令一种令人兴奋又迷惑的资本游戏进入投资人视野:OpenAI买云、甲骨文买芯片和英伟达再投资OpenAI,这形成了一个几乎完美的“AI闭环”。鉴于思科的“供应商融资”的历史教训,华尔街拉响泡沫警报。
OpenAI、英伟达和甲骨文近期公布了动辄千亿美元的合作,构成了“大模型-云基建-算力芯片”的三角闭环。具体的业务链条是,全球领先AI初创公司OpenAI向甲骨文购买云服务,基建供应商甲骨文建造数据中心并需要大量购买英伟达芯片,英伟达所赚的部分利润将以战略投资的方式返还给OpenAI。
在这个看似完美的“AI闭环”中,OpenAI能否稳定地发挥作用受到广泛质疑,因为其本身预计仍需数年才能实现盈利、面临来自谷歌he Anthropic日益激烈的竞争等。
有观点称,这一“ONO”(OpenAI、Nvidia和Oracle)的强强联手看起来像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铁索连环”。
英伟达和OpenAI的“投钱给客户、客户买自己产品”的“供应商融资”模式,令人联想起本世纪初网络泡沫时期思科的做法,即向客户提供信贷、鼓励客户囤货。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客户无法出售库存也难以偿还思科,这给思科带来了大量坏账。
高盛Delta One trading主管Rich Privorotsky指出,这种循环模式正是2000年科技泡沫时期的一大特征。
Privorotsky称,当时思科、朗讯、北电等电信设备制造商向客户提供贷款、股股权投资或信用担保时,客户使用现金或信贷回购设备。但可以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好结果。
摩根大通技术交易员Meyer也表示,当一家公司出钱给客户购买自家商品时,这通常不是一个好兆头。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带着“戏谑”的语气评论称,“一家公司向另一家公司投资1000亿美元,这样它可以购买投资人制造的1000亿美元的芯片。欢迎来到人工智能的循环经济。”
ZeroHedge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会计魔法”,虽然目前还不像20多年前导致安然公司立即倒闭的情况那么糟糕,但随着关注度上升,我们就越接近临界点。
鉴于AI仍处于快速增长轨道中、英伟达和甲骨文等巨头的订单可见度较高、以及OpenAI仍在技术上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等因素,多数人还是看好这些巨头之间的合作。
对英伟达而言,它为自己绑定了一位具有庞大需求的长期客户,OpenAI的选择也被视为对英伟达GPU技术路线、而非博通代表的ASIC路线的站队。美国银行预计,英伟达对OpenAI的1000亿美元投资未来能给英伟达带来5000亿美元的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