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双雄并购:半导体成熟制程的“聚合”时刻?

财华社2025年9月1日 11:37

近日,国内两大成熟制程晶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及中芯国际,相继宣布了重大收购交易。

华虹半导体(01347.HK)宣布,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从控股股东手中收购华力微的97.4988%股权,同时配套募集资金,以解决其在A股创业板上市时承诺的同业竞争问题,华虹公司(688347.SH)(华虹半导体的A股简称)A股于9月1日复牌后,股价大涨9.18%。

无独有偶,中芯国际(00981.HK)也在8月末宣布,计划以发行A股的方式,收购其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的49%股权,其交易对手方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背景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股权投资中心、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中关村发展集团、背景工业发展投资管理等。

中芯国际(688981.SH)A股于9月1日起停牌,没有停牌的H股于当日则大涨4.86%,收报63.65港元。

中芯北方的背景

当前,中芯国际持有中芯北方的51%权益,这意味着收购完成后,中芯国际将成为中芯北方的全资控股公司。

中芯国际没有单独披露中芯北方当前的财务数据,但是从中芯国际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来看,持股51%权益的中芯北方和持股54.04%的中芯京城,皆为中芯国际非常重要的非全资子公司,两家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的资产合计为940.83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相当于中芯国际总资产的26.56%;收入为88.67亿元,相当于中芯国际期内总收入的27.41%;净利润为1.26亿元,相当于中芯国际净利润的3.73%。

从中芯国际于2020年A股上市时的招股书可以看到,中芯北方成立于2013年7月12日,运营12英寸成熟制程产线于2016年年中投产,在2019年时仍录得亏损,主要因为当时的运营时间相对较短、尚处于折旧高峰期、客户及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影响。

但值得留意的是,到2025年,中芯北方的这条生产线投产已接近10年,在中芯国际的2025年第2季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多次提到12英寸产品需求强劲,我们猜测这条生产线的产能应已得到全面释放,且按照中芯国际的折旧年期来看,其机器设备折旧年限为5-10年,中芯北方的生产设备折旧应已提得差不多,或有理由预计,中芯北方的生产线应已实现盈利。

中芯京城成立于2020年12月,专注于12英寸集成电路晶片制造及封装服务,采用28纳米及以上制程工艺,为全球客户提供晶圆代工和技术检测服务,2025年,该公司启动二期规划用地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0亿元,为此,我们猜测其支出应不低,且2020年成立的公司生产线投产应不会超过5年,正处于生产爬坡期,同时还要计提折旧和筹划二期项目,其成本应不低。

依次推测,两家公司之中,中芯北方的盈利水平或更佳,可以预计,随着中芯国际收购了中芯北方的少数权益,从而实现对其的全面合并,或有望推动中芯国际的股东应占利润。

这应是资本市场看好这一交易的一个原因。

华虹半导体与中芯国际的收购意义

华虹半导体的收购是要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而中芯国际则是增持成熟子公司的控制权,或有利于统一决策和缩短业务链条,其作用不同,但都是对12英寸成熟制程工艺平台的整合,提升规模效应。

财华社在《华虹半导体收购案为何引发H股大跳水?》一文中就提到,由于当前12英寸晶圆的单位芯片成本大幅降低,性价比优势明显,是唯一能兼容先进制程量产的尺寸,技术兼容性更强,全球主流晶圆代工厂,包括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688981.SH)、华虹公司等,均将12英寸产能作为核心投入,也因此半导体设备巨头,包括阿斯麦(ASML.US)、应用材料(AMAT.US)、东京电子(TOELY.US)等上游供应商,均以12英寸为主流开发方向,为这些代工厂提供规模化的设备和材料支持,从而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

2025年6月末,中芯国际的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为76%,可见其重要性,增持子公司有利于提升治理效率、协同产出,并增厚并表收益。

对于整个国内半导体行业而言,华虹半导体与中芯国际的这两笔收购交易,是成熟制程领域整合的重要信号。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激烈,行业呈现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通过收购,强化自身在12英寸成熟制程工艺平台的规模效应,提升在全球半导体晶圆代工市场的竞争力。

这种整合有助于优化国内半导体产业结构,减少内耗,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向更高效率、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网站提供的信息仅供教育和参考之用,不应视为财务或投资建议。

相关文章

Tradingkey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