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6月25日 - 以伊战争期间油价波动温和,凸显出能源市场效率已经大为提高,全球原油供应也发生根本变化,意味着中东政局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左右石油市场。
以色列突袭伊朗后,油价虽然大幅上涨,但考虑到卷入冲突各方之间的利害关系,涨幅仍算得上相对温和。
在以色列首次发动袭击的前一天6月12日,布兰特原油价格不到每桶70美元,而在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后的6月23日,油价飙升至每桶 81.40 美元高位。该指标油价通常被视为衡量地缘政治风险的标准。
然而,当伊朗对华盛顿采取一场实质就是让形势缓和的报复行动后,油价在同一天就大幅回落。伊朗对卡塔尔美军基地发动了一次几乎昭告天下的袭击,造成的损失有限。周二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以伊同意停火后,油价跌破冲突前水平,至每桶67美元。
让能源市场担惊受怕的末日预想--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并未没有发生。全球近20%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都经过该海峡。事实上,在整个冲突期间,中东地区的石油输出几乎没有中断。
因此,目前来说,市场不恐慌似乎也有道理。
**风险溢价缩水**
本次冲突期间油价从低点到高点的波动幅度不过15%,表明石油贸易商和投资者已大幅降低了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风险溢价。
来看一下该地区历次局势紧张对油价的影响。1973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导致油价疯涨几乎三倍。伊朗1979年革命后石油生产中断,导致现货价格上涨一倍。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邻国科威特,布兰特原油价格在10月中旬也翻了一番,达到每桶40美元。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油价飙升46%。
尽管除了那次石油禁运之外,好几次供应中断最终都是迅速收场,但市场反应却相当激烈。
当然,比较冲突时需要小心,因为每次冲突都有其独特性,但至少从百分比来看,石油市场对中东重大动荡的反应近几十年来逐渐呈减弱的趋势。
图:全球石油产量
中东风险溢价在感知上的变化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首先,由于能够更好地获取新闻、数据和技术,市场可能比过去更加理性。
投资者已经可以极为老练地关注能源市场动向。利用卫星船舶跟踪以及油田、港口和炼油厂的航拍图像,交易员可以监控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运输,比过去几十年更深入地了解供需平衡。
在最近这场冲突中,市场无疑做出了理性的反应。供应中断的风险增加,因此价格也上涨,但涨幅并不大,伊朗长期干扰海上运输活动的实际能力或意愿让人严重生疑。
油价波动有限的另一个解释可能是,该地区的产油国同样理性地从以往冲突中吸取了教训,通过建立替代出口路线和储油设施,限制了海湾地区供应中断可能造成的影响。
沙特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日产量约为900万桶,几乎占全球需求的一成。目前,该国已拥有一条从波斯湾沿岸至红海西部港口延布的原油管道,因此能够绕过霍尔木兹海峡运送石油。该管道的输油能力为500万桶/日,且可能再提高200万桶/日。
另一个OPEC和中东地区的主要产油国阿联酋产量约为330万桶/日,该国也有一条输油管道,连接其陆上油田和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富查伊拉石油码头,输油能力为150万桶/日。
这两个国家以及科威特和伊朗在亚洲和欧洲都拥有大型储油设施,即使碰到运输短暂中断,也能继续向客户供油。
图:OPEC在全球石油供应中占比
**基本面转变**
世界对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的担忧日益减轻,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基于一个简单事实:如今全球能源供应中来自中东的比例越来越小。
近几十年来,美国、巴西、圭亚那、加拿大甚至中国的石油产量激增。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OPEC在全球石油供应中的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的50%以上降到2010年的37%,到2023年更是减少至33%,这主要是因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的页岩油产量激增。
因此,归根结底以伊战争进一步证明,中东政治与能源价格之间的联系已经减弱,或许是永久性减弱。因此,地缘政治风险也许会不断上升,但不要指望能源价格会随之上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