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欧股2024年涨势将结束?周期性股动能失速成最大元凶

TradingKey2024年9月14日 09:42

TradingKey - 欧洲央行降息的前景推动欧洲股市走高。在巴克莱预计欧洲周期性股票将见底之际,不少分析师依然担忧欧洲经济增长放缓和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复苏降温将压制欧股近两年来上涨的动力。

截至撰稿,欧洲Stoxx 600指数报515.95点,今年迄今已上涨7.72%。周五(9月13日)该指数收涨0.8%,在欧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的当周上涨了1.9%,为近一个月以来最佳。

欧股自2022年9月以来的低点强劲反弹近两年,当前面临着喜忧参半的宏观环境。一方面是,欧央行启动降息周期有望刺激投资与消费;另一方面,占据Stoxx 600指数约三分之二的欧洲周期性产业依然面临增长放缓和与中国贸易风险的双重打击。

巴克莱银行策略师近日表示,预计欧洲周期性股票将会见底,因为市场不再预期会大幅降息,经济数据也未出现断崖式下跌。

市场继续探讨欧央行是否需要大幅降息以避免经济衰退。有分析指出,鉴于欧央行并未陷入恐慌,而是观察增长放缓和核心通膨持续,市场开始看到经济衰退风险可能正在有所减退。

周期股受外部拖累

过去六个月里,最大跨国奢侈品企业LVMH路威酩轩等奢侈品股和汽车股纷纷下跌,近几个月NOVO诺和诺德等医疗保健股和ASML阿斯麦尔等科技股的股价也从高峰回落。

彭博社写道,由于没有明显的候选股接过接力棒,欧洲地区的股市表现显得暴露无遗。

今年以来,投资人从专注于欧洲的基金和ETF撤资数十亿美元,这与大量资金涌入美股和其他股市形成鲜明对比。

拥有250年历史的资管公司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的积极宁里Ariane Hayate表示,欧洲市场的「领导地位正在改变」,规模较小、防御性更强的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巴克莱指出,对经济敏感的周期性公司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和中国。如果全球贸易战的风险上升,很容易看到这些公司股票处于贸易担忧而有所下调。

高盛分析师表示,欧洲公司比美国公司更注重中国需求,欧洲企业约8%的收入来自中国,而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这一比例仅为2%。

此外,中国经济复苏艰难前行的另一个溢出效应是国际油价承压,近期油价跌至2021年以来的最低。这使得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公司(Shell)和TotalEnergies SE等欧洲能源巨头的前景变得模糊;伦敦矿业古也受到铁矿石和铜价下跌的影响。

与人工智能推升股价大涨的美股不同,今年以来欧洲Stoxx 600指数涨幅最大的前十名中有四家是医疗保健业。加上消费公司联合利华,这五家公司对股指增长的贡献达到30%以上。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防御性股不太可能提供与奢侈品公司等周期性股票相同的活力。

此外,花旗针对利润上调和下调的获利修正指标在今年夏季大部分时间里为负值,凸显欧洲企业利润增长存在风险。

欧央行助力软着陆

不过随着欧央行降息,不少分析师也抓住了这一救命稻草,这有望推动欧洲经济软着陆。

安盛投资管理公司表示,如果经济实现软着陆,股市某些部分看起来很有希望。

Amundi驻巴黎的高级多资产投资组合经理Amelie Derambure认为,如果确实进入软着陆,那么押注涨势扩大、押注中小型古等落后股是有道理的。如果经济增长反弹,落后企业有望成为市场的下一个推动力。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Tradingkey官方立场,也不能作为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做参考,读者不应以本文作为任何投资依据。 Tradingkey对任何以本文为交易依据的结果不承担责任。 Tradingkey亦不能保证本文内容的准确性。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您应该寻求独立财务顾问的建议,以确保您了解风险。

推荐文章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内数据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并受使用条款约束。历史及当前收盘数据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报价均以当地交易所时间为准。美股报价的实时最后成交数据仅反映通过纳斯达克报告的交易。日内数据延迟至少15分钟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参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第三方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观点基于分析师的独立评估和判断,未考虑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
风险提示:我们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仅提供关于某些投资产品的一般信息。Finsights 不提供财务建议或对任何投资产品的推荐,且提供此类信息不应被解释为 Finsights 提供财务建议或推荐。
投资产品存在重大投资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投资的本金,且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投资产品的过去表现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
Finsights 可能允许第三方广告商或关联公司在我们的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广告,并可能根据您与广告的互动情况获得报酬。
© 版权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