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股IPO】立訊精密遞表港交所:擬以收購破局客戶與供應鏈集中風險
金吾財訊 | 7月23日晚間,立訊精密發佈董事會決議公告,稱審議通過《關於公司發行H股股票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議案》。公司擬赴港上市以深化全球化戰略佈局,增強境外融資能力,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規範化水平。8月18日,公司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A股三大“果鏈”巨頭正扎堆推進赴港上市事宜。其中藍思科技與歌爾股份已先行一步,而藍思科技於今年3月31日遞交申請後,僅用101天便成功登陸港交所。作爲三大巨頭中最後啓動港股上市計劃的企業,立訊精密的推進節奏讓三者在今年“會師”港交所成爲市場期待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客戶集中度較高的問題一直遭詬病。於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個月,公司來自五大客戶的收入分別爲1,779億元、1,912億元、2,110億元及462億元,分別佔公司同期總收入的83.1%、82.4%、78.5%及74.8%。此外,同期來自公司最大客戶(即蘋果公司)的收入分別爲1,568億元、1,745億元、1,901億元及400億元,分別佔公司同期總收入的73.3%、75.2%、70.7%及64.7%。同時這種集中性不僅體現在客戶端,也體現在供應鏈端。2024年公司向最大供應商的採購額佔比高達56.0%。並且這位最大供應商同時也是其最大客戶。爲擺脫此風險,7月3日晚間,立訊精密發佈公告披露收購聞泰科技部分子公司股權及資產的最新進展,該項收購已接近完成。業內分析,通過此次收購,立訊精密有望補足安卓生態的研發與製造能力,從而減少對單一大客戶依賴。另外,立訊精密也在通過收購發力汽車業務,7月10日公告稱,已成功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完成對Leoni AG 50.1%股權及其全資子公司Leoni K的100%股權的交割。Leoni AG是一家全球性的電線電纜和線束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業務涵蓋汽車製造、通信和醫療設備等多個行業。公司名稱: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保薦人:中信證券、高盛、中金公司控股股東:王來春、王來勝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由立訊有限持有約37.67%;及由王來勝持有約0.21%。其中,立訊有限由王來春及王來勝分別擁有50%及50%股權。基本面情況:公司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精密智造創新科技公司。致力於爲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與數據中心和其他領域的全球客戶提供從精密零組件、模組到系統的跨領域垂直一體化開發與智造解決方案。公司從消費電子領域的精密零組件起家,通過內生增長、外延收購及戰略合作,不斷拓展產品組合及應用領域,發展成爲跨領域一體化精密開發與智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的全棧式開發與智造平臺彙集了二十餘年的技術創新、行業洞察與管理經驗,使得公司能夠在龐大且複雜的國際化市場快速複製公司的成功經驗。在鞏固消費電子產品領導地位的同時,公司率先將該模式成功複製到汽車電子和通信與數據中心等領域,並有能力把握其他前沿產業(如AI智能終端、3D打印、低空經濟及機器人)的廣闊市場機遇。行業前景及競爭格局: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從2019年到2024年,按收入計,全球精密智造解決方案市場由人民幣69,465億元穩定增長至人民幣90,169億元,2019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爲5.4%。展望未來,按收入計,全球精密智造解決方案行業市場預計將由2025年的人民幣94,691億元增長至2029年的人民幣121,827億元,2025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爲6.5%。到2029年,隨着技術的持續升級、智能零組件及模組製造解決方案被廣泛應用以及全球製造業價值鏈的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市場規模預期將約爲2024年的1.3倍。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根據於2024年的收入計,公司於全球消費電子零組件及模組精密智造解決方案行業排名第二、於全球汽車線束精密智造解決方案行業排名第四(與萊尼業務合併)以及於全球通信與數據中心銅互聯精密智造解決方案行業排名第四。財務狀況:公司於2022年-2024年,分別錄得收入2140.28億元、2319.05億元及2687.95億元,同期對應利潤104.91億元、122.43億元及145.79億元。2025年首季收入同比增長17.9%至617.88億元;同期利潤同比增長31.25%至33.77億元。招股書顯示,公司經營可能存在風險因素(部分):1、全球或區域政治和經濟政策的變化可能對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進而挑戰公司的競爭地位;2、於往績紀錄期間,公司的客戶較爲集中,失去最大客戶可能會對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3、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的研發能力。公司的技術和研發成果可能會影響公司的競爭力及盈利能力;4、公司面臨與跨國業務有關的風險;5、如果公司不能有效地管理擴張或執行策略,公司的業務及前景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及6、收購存在不成功的可能性,整合所收購業務和現有業務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困難。公司募資用途:1、擴充公司的產能及升級公司的現有生產基地;2、投資於技術研發,完善公司的製造流程及提高公司的智能製造能力;3、投資上下游行業或相關產業的優質目標;4、償還若干現有計息銀行借款;及5、營運資本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