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花旗集團對外發布2025年國內經濟宏觀展望。6月中旬,在將今年中國GDP增速預測上調至5%後,花旗認爲中國全年增長目標可以實現。在繼續鞏固實際增長勢能的同時,花旗認爲下半年中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着力於名義增長修復。
花旗集團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餘向榮表示,如果增長保持韌勁,物價出現改善,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會進一步增加。
“從增長的驅動力來看,今年市場最大的超預期因素就是出口。”在媒體交流中,餘向榮表示,他預計下半年出口隨着基數的抬高會有所放緩。整體來看,全年出口能實現中個位數正增長,與年初悲觀的市場預測形成鮮明對比。
餘向榮指出,下半年出口繼續超預期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影響將階段性見頂,短期內易降難升。餘向榮認爲,在日內瓦談判後,芬太尼關稅也有望下調。“市場一度不相信這一觀點,但隨着中美談判不斷取得進展,這種可能性正在增加。”餘向榮表示。若美國對其他國家關稅威脅生效,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稅差”還會進一步收窄,相對有利於中國出口。
第二是市場對“搶出口”回補效應的擔心過度。餘向榮指出,從去年美國大選前後,市場將“搶出口”作爲“強出口”現象的原因,從而預測今年出口數據將要崩塌,但這一預測始終沒有兌現。“我們算了一筆賬,去年以來直接對美國‘搶出口’和經過東南亞‘搶轉口’、‘搶供應鏈轉移’的總規模約爲330億美元,不到中國全年出口總額的1%。”他表示,即使下半年這一情況完全回補,影響也相對可控。
第三是中國出口部門的競爭力與韌性猶存。餘向榮表示,中國產品物美價廉且不斷迭代升級,在國際市場有較大吸引力。與此同時,隨着中國企業“出海”與中國產業鏈向外衍生,中間商品和資本品在出口份額中的比重正在提高。以電子產品爲例,他提到,在“關稅解放日”後,中國電子產品的最終產品出口規模出現下滑,但電子產品的中間商品、資本品出口反而在上升,中國對外投資與中國出口存在高度相關性。此外,中國出口網絡近年來更加多元化,美國如今在中國出口中的份額已降至10%左右,而中國對非洲出口在過去幾個月內的增速都超過30%。
花旗集團認爲,下半年內需將在分化中復甦,行業間“冷熱不均”。
“這是中國經濟轉折之年的必然特徵。”餘向榮表示,不能僅從房地產、傳統投資等舊經濟板塊分析中國經濟增長,近年來,以人工智能、新消費、創新藥爲代表的新經濟對整體增長貢獻越來越大。
在消費領域,一般耐用品銷售有所放緩,但服務消費仍在改善通道上。餘向榮特別提到了“中國遊”拉動的消費增長,據花旗測算,入境遊經濟今年能貢獻0.2個百分點GDP增長,會很大程度地反映在消費服務數據上。
在投資領域,雖然房地產投資與出口部門的資本開支仍面臨不確定性,但新型資本開支、服務業投資正蓬勃發展。據餘向榮預測,今年“人工智能+”能帶來5000億元左右增量投資,貢獻GDP增長約0.4個百分點,從上半年信息服務業投資增長37%來看,新投資增勢良好。
餘向榮向記者進一步分析,“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出臺後,與中國強大製造業相結合將衍生出諸多應用場景,無論在產業端、算力端甚至是能源需求等方面,都將帶來巨大的增幅。
在促內需的相關政策方面,花旗認爲近期內需增長動能邊際走弱,內外需分化有所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增量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執行也將提速。
財政政策端,花旗認爲今年不會修改預算或上調債券發行額度,而是會通過以舊換新政策加碼、育兒補貼政策的及時出臺,推動增量措施落地。餘向榮透露,其預測的育兒補貼政策規模將在1000億元左右,如果能成功兌現,將有利於相關服務業消費的改善。另一方面,隨着“蘇超”、“村BA”等新消費場景的出現,也將進一步激活消費服務業發展。
貨幣政策端,將整體呈現“輕總量、重結構”的形式。由於息差和匯率等因素制約,花旗預測下半年政策利率將下調10個基點、準備金率下調50個基點,流動性保持充裕。在餘向榮看來,下半年結構性貨幣政策將持續發力,預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帶來5000億左右“準財政”刺激,用於支持城市更新、“十四五”重大項目、新質生產力投資、消費設施建設等。
在供應端,花旗重點關注中央財經委關於“反內卷”部署在行業層面的實質性動作。
“是時候下更大決心、採取更大力度來綜合整治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餘向榮表示。具體措施可包括:行政性以及行業自律性的去產能和限產,環保、能耗、產品安全及品質等監管標準的提高,賬期、槓桿率、流動性等金融監管的收緊,以及對勞動保護等社會責任的強調。同時,一些產業政策,如過度補貼、重複建設等,也需作出相應調整。
餘向榮認爲,若改革措施得當,疊加需求側的增量政策刺激,供需結構有望進一步改善,PPI數據溫和反彈。他指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下,黑色冶煉、燃料加工、化工行業、非金屬類礦產資源、金屬製品等行業有望率先實現價格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