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ing.com — 全球人形機器人開發競賽正在加速,麥格理分析師認為,到2050年,這個板塊的總可服務市場(TAM)有望達到1.7萬億 USD,與當今全球輕型車輛市場規模相當。
隨著軟件和電池挑戰預計將在本十年末得到解決,製造業及其他領域的採用率可能會急劇上升。
根據麥格理的分析,人形機器人最初可能取代發達市場中300-400萬名汽車最終組裝工人,帶來明顯的成本優勢。
假設一台價格為10萬 USD的機器人能夠24/7運行,每小時成本約為5.10 USD—低於美國最低工資,且遠低於汽車行業的平均勞動力成本。
隨著生產規模擴大,麥格理預計硬件成本將降至2萬 USD,使每小時成本進一步降至僅1.40 USD。
「汽車行業在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平均為每小時38.07 USD,是平均最低工資11.23 USD的三倍多,將顯著受益,」麥格理分析師在最近的報告中表示。
推動這一轉變的是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等核心製造業中心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嬰兒潮一代的退休和缺乏年輕替代者使許多工作崗位空缺。
「振興製造業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核心理念,」該券商指出,這為自動化驅動的回流提供了關鍵的政治背景。
在這一背景下,特斯拉(NASDAQ:TSLA)被定位為領跑者。該公司已開始測試其Optimus機器人,並計劃從2026年開始擴大生產。
埃隆·馬斯克設想未來將有「100-300億人形機器人」,並預計年產量將達到10億台。麥格理認為特斯拉將受益於其自動駕駛技術、成熟的電動車供應鏈和內部需求。
但根據該券商的說法,軟件仍然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的主要障礙。根據特斯拉的說法,訓練人形機器人需要的計算能力至少是自動駕駛所需的10倍。
儘管如此,NVIDIA的Omniverse和Cosmos等平台正在幫助標準化開發並縮短上市時間。
「這代表著機器人軟件開發和模擬標準化的重大轉變,進而應促進可擴展性和更廣泛的採用,」分析師指出。
此外,地緣政治發展可能會使市場在中國和西方之間做淡。隨著人形機器人開始進入家庭,隱私和網絡安全問題可能會促使對中國軟件和硬件的限制。
中國製造商如Unitree和Agibot已經開始小規模量產,並可能獲得先行者成本優勢。
麥格理認為,供應鏈企業是人形機器人市場增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它強調浙江三花(SZ:002050)和哈默納科( Harmonic Drive Systems Inc )(TYO:6324)是首選,因為它們在執行器和減速器市場中的角色。
「已建立的行業領導者有良好的條件從早期採用週期中受益,」該報告指出。
然而,機會不僅限於工廠。倉庫、醫療保健,最終家庭都被視為未來市場。
機器人正在亞馬遜(NASDAQ:AMZN)和寶馬(ETR:BMWG)設施中進行測試,而在老年護理和物流方面的應用案例也在擴大。
此文章由人工智能協助翻譯。更多資訊,請參閱我們的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