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互聯網指數 ETF - KraneShares(KWEB.US) $恒生科技指數 (STECH.HK)
預料到了美聯儲降息之後,國內政策空間會打開,但是沒有想到在針對經濟的態度上會轉變這麼大。
尤其是正常來說,9 月底或者 10 月的政治局會議聚焦通常都不在經濟上,所以這次態度的轉向來得尤其意外。
當前國內經濟生病了,這個生病的表象:是通縮預期逐步頑固,本質是過往經濟模式無以爲繼,新動力找不到,而且通縮預期一旦頑固,它本身又會變成新的病了。
所以對應政策上,先要在表上殺住通縮預期,本上還是要找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先殺通縮預期,一個要預期管理,第二是要出真殺住通縮趨勢的動作。在這個背景下再看國內的動作:
a. 924 三大金融機構的聯合會議:降息、降準、降存量房貸利率 + 銀保券抵押買股 + 上市公司借錢回購等等,市場是激動的,但激動還夾雜着理性,畢竟財政缺位。
b. 926 政治局會議:通稿中態度的轉變纔是打開想象力的地方,而最核心的信息就是從最高層的態度轉向。
c. 外媒小作文:無論是彭博還是路透,一些涉及財政刺激的小作文,比如說要增發 2 萬億國債,一半用來刺激消費,一半用來給銀行注資,提前籌備銀行體系可能的息差收窄等。
整個行情,從媒體的傳聞到官方發佈,下來就變成了一個央媽點火、最高的蓋章、財爸 ready to go 的狀態。
從 ABC 之 anything but China,到 ABC 之 all in China 的態度轉變,讓中國資產連續狂歡。當然,這兩天傳得比較火的 David Tepper: “everything on China,don’t care about hedge“等等,這個首先是他一季度就已經買入了中國資產,一定程度上屁股決定腦袋。
而就觀察國內經濟治病的藥方,海豚君其實看幾個點:
a. 高層態度轉向:多少是喇叭,多少是誠心?
b. 貨幣政策加力:價多寬鬆?量有多少?與財政政策的配合?
c. 財政政策寬鬆:財政到底去哪裏發力?供給側?需求側?
目前來看,態度確實轉向了,但是帶着多少喊話式的預期管理,多少帶着真心實意真寬鬆,最終還是要看政策能落地程度咋樣。
貨幣寬鬆已經很明顯看到了,而且主要是預期管理上,還在非常堅決的 promise more。
那麼,主張大力寬鬆的人真正擔心的問題是:
財政政策,而且這也纔是最靈魂的地方,也是最終能顯示出轉向誠意的地方:貨幣放出來了,用傳統渠道去放貸 vs 給財政直接花,以及財政直接花到哪裏纔是真正的問題。
而這樣的政策,反對的聲音也有:
對於擔憂長期問題的人而言,這種 MMT 不就是 10x 的棚戶區改造嗎?憑什麼不覺得這次是飲鴆止渴?
但現在的情況病的表象特徵已經要變成病本身了,所以要先治表(提振內需,降低預防性儲蓄,剎住通縮預期),然後再慢慢尋找新的動能。
而從投資的角度來說,a、b、c 三步中,已經定價了兩步了,現在還差的就是最關鍵的第三步。而且就算是第三步,也分政策官宣和落地,以及實際落地到底有沒有折扣,畢竟年初預算是寬鬆逆週期的,實際支出是順週期的。
當前市場整體低估的情況下,已經拉漲了 20% 以上了,接下來再定價一下財政政策預期,等到真正宣佈的時候,估計行情也就告一段落了,畢竟經濟問題除了表的問題,如何治本,包括內需驅動下如何建立居民的長期安全感,如何營造創新的制度環境,塑造新的增長動能(激發整個社會的 animal spirits),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