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十年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億萬》(Billions)劇集聯合創作者Andrew Ross Sorkin開始深入研究1929年股災。如今,他終於出版了一本關於那場歷史性崩盤的新書。巧合的是,這本書恰逢今日市場上AI概念股劇烈震盪之時,引發投資界對「人工智能泡沫是否會成爲下一次1929」的熱議。#AI熱潮:從芯片到資本的競賽#
Sorkin在近期一場討論中表示,他的研究讓他意識到,市場狂潮從來不只是股價的故事。真正推動泡沫的,是「三個L」:Liquidity(流動性)、Leverage(槓桿)與 Lunacy(投資者的瘋狂)。
當前AI資產的暴漲,Sorkin認爲是「寬鬆貨幣時代遺留的症狀」。
美聯儲雖已暫停量化緊縮(QT),但市場資金依舊氾濫。高盛的金融狀況指數顯示,今年以來流動性持續改善,而利率下調預期又爲風險資產提供了支撐。
市場分析師Matt King(Satori Insights創始人)指出,美聯儲在流動性充裕的環境下繼續降息,將進一步助長市場「泡沫化」。
「這就像往已經起泡的飲料裏繼續加氣,」King警告說,「投資者的自滿情緒在升溫,而流動性隨時可能蒸發。」
雖然美國家庭與非金融企業的整體槓桿水平仍低於2008年,但金融體系內部的槓桿卻明顯上升。
私人信貸、私募股權、對衝基金及保證金交易正推動市場風險積聚。尤其在AI相關投資領域,槓桿效應迅速放大。
部分虧損中的AI初創公司估值總額已接近1萬億美元,而個別上市公司——如Palantir——其股價甚至被推高至未來盈利的230倍。
「金融部門的槓桿正在反哺自身的泡沫,」King指出,「被動型基金的規模效應讓市場波動更具慣性。」
Sorkin提到,真正危險的不是估值本身,而是投資者普遍相信「這次不同」。
從「AI十倍股」的幻想,到企業債市場再現「評級購物」(ratings shopping)現象,過熱的心態再次浮現。
UBS董事長Colm Kelleher警告,這種人爲擡高評級的行爲「正在積累系統性風險」。
Sorkin認爲,儘管市場修正幾乎不可避免,但未必會引發1930年代式的大蕭條。
與上世紀不同,央行如今更懂得「在危機前注入流動性」——2008年與2020年就是前車之鑑。
但他同時提醒,這種政策思路也可能製造更大的未來風險:
「每一次救市都在強化‘央行託底’信仰,而這恰恰是泡沫的燃料。」
一些市場觀察者指出,這也是爲何部分投資者轉向黃金與加密貨幣——他們擔心,持續的貨幣擴張正稀釋美元信用,使整個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
當前的科技狂熱,也許還能延續一段時間。強勁的企業盈利、美聯儲的「溫和立場」以及AI技術的真實潛力,仍可能支撐市場向上。
然而,正如Sorkin警告的那樣:泡沫破裂從不提前通知。
在公開市場,它可能是一聲巨響;而在私募和信貸領域,它更可能是一聲漫長的「漏氣」。
「無論是1929、2000還是2025,故事的主角不同,但劇本往往相似——流動性氾濫、槓桿累積、理性消失。結局,也許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