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專欄》美中貿易戰可能促使歐洲央行繼續放寬政策

路透社2025年7月31日 06:01

- 美國關稅對世界貿易流動的影響將在未來幾年以多種方式顯現,但中國出口轉向歐洲可能會減緩歐洲的通脹,並給歐洲央行帶來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的壓力。

歐洲央行上周似乎讓多數人相信,本輪周期進一步降息的門檻相當高。通脹已接近目標水平,歐元區本周與華盛頓達成協議後,關稅衝擊可能得以避免,而德國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預計將在2026年推動歐元區經濟復甦。

貨幣市場不再完全預期本輪周期將再次降息, 德意志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目前認為寬鬆周期已經結束。

圖:歐元區通脹率與歐洲央行指標利率對照圖

但隨著華盛頓周五準備向全世界公布最終的關稅清單,歐洲央行也面臨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壓力來源。

歐洲央行經濟學家在周三發表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詳細說明,中國貿易大量轉移至美國以外地區,可能會進一步降低明年歐元區的通脹率,導致歐洲央行的通脹率顯著低於2%的目標。

多款模型都將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更高關稅的潛在影響納入考量。結論是,歐元區來自中國的進口可能成長7%-10%,而在歐洲對中國進口的依賴程度已經很高的情形下,這使其更有可能吸收更便宜的轉口商品。

他們指出,歐元區大國進口的所有產品中,約有75%已至少有一家中國供應商。

中國當局宣示要支持出口商在國內或第三國尋找新市場。此外,人民幣兌歐元EURCNH=過去六個月已貶值近10%,使得歐洲進口中國商品的價格進一步下降。

圖:歐元兌離岸人民幣走勢圖,當中顯示人民幣兌歐元今年貶值多達10%

其壓低通脹的效應看來已經相當明顯,這還沒有論及新一波低成本競爭對歐洲企業的衝擊。

該博客文章總結道:“隨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達到新高,中國出口可能會轉向歐元區。在嚴峻的情況下,這些額外的供應以及隨之而來的進口價格下降,可能壓低歐元區(明年)通脹率多達0.15個百分點。”他們補充說,相關效應料將持續至2027年,衝擊會逐漸縮小。

圖:歐元區的中國進口增幅預估,左圖為美國對中國課徵關稅關稅稅率與歐元區的中國進口增幅預估,右圖則為美國和歐元區的中國進口消長關係預估

**進口長城**

由於歐洲央行已經預測明年整體通脹率將低於其目標水平,為1.8%,且到2027年料僅上升至2%,通縮壓力升高有可能導致通脹率進一步低於目標水平,從而可能迫使央行在本周期至少再降息一次。

歐洲央行的這篇部落格與意大利央行經濟學家上個月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國商品的長城》相呼應。文章認為,與關稅相關的中國出口轉向歐洲,可能在兩年內導致歐元區核心通脹率下降0.3個百分點。

他們強調,電池、照明設備、家用電器等設備和機械,以及電腦、電視和相機等電子產品,構成了歐盟從中國進口的最大份額。他們另指出,歐元區從中國進口約4,000億美元的制成品,占歐元區進口總額的20%以上。

他們寫道:“研究結果突顯出外國的保護主義如何為歐元區等開放經濟體帶來通貨緊縮。”

這些研究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出口大國中國,但美國也對巴西、 印度和南非等其他金磚國家徵收更高的關稅。這些國家的出口轉移至歐盟,可能會成為稍稍強化通脹降溫效應的一個因素。

從明年開始,歐元區政府支出增加可能提振歐洲對廉價進口產品的需求。

歐洲央行是否該忽視通脹低於目標一段時期,這是一個大哉問。進一步放寬政策可能無助於直接解決進口轉移問題,甚至可能進一步刺激進口需求。此外,歐元匯率近幾周回落或許能減輕一些壓力。

但與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美聯儲)不同,歐洲央行只有管控通脹的單一職責,因此該行可能覺得有義務透過進一步降息來解決通脹持續低於目標的問題。

在所有人都在猜測關稅戰的整體影響的情形下,要假設歐洲央行的寬鬆政策已經走到盡頭可能還為時過早。(完)

免責聲明:本網站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和參考之用,不應視為財務或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

Tradingkey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內數據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並受使用條款約束。歷史及當前收盤數據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報價均以當地交易所時間為準。美股報價的即時最後成交數據僅反映透過納斯達克報告的交易。日內數據延遲至少15分鐘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參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觀點基於分析師的獨立評估和判斷,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和財務狀況。
風險提示:我們的網站和行動應用程式僅提供關於某些投資產品的一般資訊。Finsights 不提供財務建議或對任何投資產品的推薦,且提供此類資訊不應被解釋為 Finsights 提供財務建議或推薦。
投資產品存在重大投資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投資的本金,且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投資產品的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
Finsights 可能允許第三方廣告商或關聯公司在我們的網站或行動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廣告,並可能根據您與廣告的互動情況獲得報酬。
© 版權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權所有
Key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