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3月31日 - “交易”與“脅迫”之間的界限可能很模糊,但美國的國際經濟政策如果被認為跨越了這條界限,可能會削弱美元在國際金融中主導地位的基礎。
長期以來,華盛頓一直利用其經濟和金融實力迫使其視為敵人的國家做出改變,但公然威脅其傳統盟友是一件新鮮事。
隨著美國與其近鄰及七國集團(G7)夥伴之間的貿易和軍事裂痕不斷加深,“脅迫”一詞越來越多地被用作推演來自“山姆大叔”其他潛在極端壓力的理由。
歐盟對此做好了準備,其“反脅迫工具”(ACI)剛剛在一年多前生效。這為防止其他國家試圖將貿易作為政治工具建立政策障礙。
如果某些國家被認為對歐盟成員國施加經濟壓力,要求其改變政策,ACI允許歐盟限制違規國家公司參與公共採購招標、限制智慧財產權保護或限制該國金融服務公司進入歐盟市場。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堅持實施其全面關稅計劃,歐洲可能會利用這項工具來打擊美國大型科技公司。
“脅迫”是一個嚴肅辭令,通常用來形容中國或俄羅斯的政策,但用於長期盟友之間的互動時卻非比尋常。然而當前情況就是這樣。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個月剛表示,將做好應對美國關稅威脅帶來經濟“脅迫”的準備。
但對美國壓力的憤怒也可能產生貿易領域以外的影響,並最終可能讓世界重新考慮對無所不在的美元的依賴。當各地領導人考慮特朗普政府將做得多麼過分的時候,緊急應變計劃似乎正在規劃中。
歐洲央行執委暨首席經濟學家連恩(Philip Lane)上周表示,歐洲對美國支付服務業者的依賴使其容易受到“經濟壓力和脅迫”,削弱其自主權,並提高發行數位歐元的必要性。更針鋒相對的是,歐洲央行和監管官員告訴路透,現在許多人質疑在市場壓力時期是否還能依靠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美聯儲)提供美元資金。
**“核子按鈕”**
令人驚訝的是,緊急應變計劃的規劃者甚至認為表面上獨立的美聯儲可能被迫放棄其作為世界其他國家美元“最後貸款人”的角色。
由於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本來就都該制定緊急應變計畫,脅迫論迫使一些策略師研究這可能對全球每天發生的大量以美元計價的金融交易產生的影響。德意志銀行的George Saravelos將其稱為“美元的核按鈕”。
Saravelos詳細闡述美元在貨幣互換和遠期市場上的廣泛使用,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近100萬億美元的互換和遠期償付義務中,88%是以美元計價。
他指出,這個市場是美國以外的公司取得美元以進行進口、或進行美國投資最簡便途徑。但這些短期合約不斷展期,以持續支應長期資產,從而產生了期限錯配的可能性,如果全球突然出現美元短缺,可能會引發大規模混亂。
為了因應全球金融穩定風險,美聯儲在過去20年與多家央行建立了緊急美元互換額度。雖然這些互換額度很少使用,但被視為財務壓力時期的重要後盾。而美聯儲安全網可能被當作討價還價籌碼一事,可能就具有潛在的重大影響。
一方面,它可能會使美元顯得更加稀缺,甚至在短期內支撐匯率。但對美國來說,長期成本可能是外國人重新考慮對美國資產的投資。
雖然情境推演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終究會回到一個核心問題:美聯儲是否會以這種政治方式被利用。
關於中央銀行如何使自己免受政府控制的文章已經不可勝數。然而,特朗普與美聯儲及聯邦機構之間的對抗是眾所周知的。特朗普本月決定解僱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兩名委員,引發了人們對美聯儲是否會發生類似事情的擔憂。
華盛頓Stifel策略師Brian Gardner表示:“我們認為,對美聯儲理事採取類似的行動可能會削弱央行的獨立性和信譽。”
當然,國內外的經濟脅迫有多種形式,而且往往存在自由心證。但今年許多禁忌都已被打破,不難看出為什麼各界都在如火如荼地為“最壞情況”做打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