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舉步維艱。該國今年設定了 5% 的增長目標,但目前卻面臨着消費者支出疲軟、房地產市場低迷以及國際社會對其商品的抵制等問題。
到了九月,很明顯實現目標是根本不可能的。作爲最後的努力,北京推出了刺激措施,降低利率並向體系注入流動性。
但經濟學家表示,成功還遠遠不能保證。人們對通貨緊縮的擔憂不斷加劇,同時也擔心中國是否會陷入日本式的停滯。
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復甦經濟的能力上。接受彭博社調查的經濟學家中,只有不到 20% 的人認爲中國明年將實現增長目標。
儘管出口數量達到兩年來最高水平,但各國越來越擔心廉價的中國商品湧入其市場,壓低當地價格。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敏繼續捍衛其製造實力,認爲這有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通貨膨脹。但沒有人相信這一點。
中國經濟衰退是每個人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預測,至少到 2028 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其對全球增長的份額預計將達到22.6%,是美國水平的兩倍。例如,嚴重依賴中國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的巴西和澳大利亞現在正遭受苦難。
中國無法再在國內吸收的過剩鋼鐵正在湧入全球市場,導致價格下跌並損害全球企業的利益。
Stellantis NV 和阿斯頓·馬丁等汽車製造商也受到了影響,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疲軟觸及了他們的底線。
由於中國消費者削減開支, 星巴克和雅詩蘭黛等全球品牌的銷售額大幅下降。自 2023 年 4 月以來,除三個月外,製造業均出現trac。
美國正在收緊對中國獲取高端半導體和其他關鍵技術的限制,華盛頓稱這一決定爲“戰略競爭”。
但在中國,這被視爲經濟遏制的嘗試。形勢如此嚴峻,中國銀行對實體經濟的貸款出現近二十年來首次萎縮。
已經深陷鉅額隱性債務的地方政府也因賣地收入大幅下降而蒙受損失。
如果沒有這筆錢,他們就無法爲預算支出提供資金,從而進一步拖累經濟復甦努力。
多年來,尤其是習近平上臺以來,房地產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基石。但這個曾經強大的增長引擎已經失去了動力。
2020年,政府對負債累累的開發商展開打擊,希望降低金融體系的風險。它確實有效,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房價下跌,不少開發商違約。更糟糕的是,一些已經售出但尚未交付的房屋停止了建設。
房地產市場崩潰導致 18 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消失。這些財富本來可以用來促進經濟發展,但相反,人們卻緊握着錢,不敢花錢。
中國消費者不再是世界所期望的後新冠時代的熱情購物者。
該國於 2022 年底重新開放後,人們對“報復性購物”和旅行將帶來消費者主導的復甦寄予厚望。但那從未發生過。
不過,政府並沒有袖手旁觀。今年 5 月,北京公佈了一項 430 億美元的央行融資計劃,幫助政府支持的企業從開發商手中購買未售出的房屋。
儘管地方當局遲遲沒有介入。在 200 多個城市中,只有少數城市加入了該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