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2025年4月,鮑威爾聲稱加密貨幣逐漸成為主流。加密貨幣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成為金融領域的熱門話題,現在全球加密貨幣用戶已超3億,但你真的了解它的本質嗎?
究竟什麼是加密貨幣?
它又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呢?
加密貨幣,英文名為 “Cryptocurrency”,又被稱為密碼貨幣。簡單來講,加密貨幣就是利用密碼學原理來保障交易安全,還能控制交易數量的一種交易媒介,屬於數位貨幣或虛擬貨幣。
它和咱們日常用的貨幣可不一樣。咱們用的人民幣、美元這些傳統貨幣,都是由政府或金融機構發行管理的。
但加密貨幣是基於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這就好比沒有一個 「大管家」 來掌控它,所有的交易資訊都記在分散式帳本上,這個帳本分佈在好多好多節點上,就像全球無數台電腦一起記帳。這樣一來,安全性和透明度都大大提高了。
加密貨幣的特徵有哪些?
去中心化:沒有央行的 “自由貨幣”
傳統貨幣如人民幣、美元,都是央行說了算:發多少、怎麼監管,全靠中央機構。
但加密貨幣不一樣,想像一下,加密貨幣就像一場全球記帳遊戲——沒有銀行當裁判,每個人都能參與驗證交易!
加密性:你的錢只有你能碰
加密貨幣的交易安全全靠密碼技術撐著:
每筆交易都會變成複雜的程式碼,別人看不懂;
你有一把唯一的 「數位鑰匙」(私鑰),就像保險箱密碼,只有掌握它才能動用帳戶裡的錢。
底線重點:私鑰一定要保存好!丟了沒人能幫你找回,相當於錢包掉進了無底洞。
有限供應:天生抗通膨的 “數位黃金」
很多加密貨幣像比特幣,天生自備 “限量屬性”——比特幣總量固定 2,100 萬枚,永遠不會多增發一枚。
對比傳統貨幣,政府可以根據經濟狀況印錢(例如聯準會大放異彩),但加密貨幣不會。這種限量版特性,讓它被許多人當成對抗通膨的工具,有點像黃金,但更便攜。
可追溯性:交易全程留痕但匿名
加密貨幣的所有交易都會記在區塊鏈上,形成一條不可竄改的時間線:
任何人都能在區塊鏈瀏覽器上查到某筆交易的金額、時間、地址(例如比特幣地址是一串亂碼);
但地址背後的真實身分是匿名的的,保護了用戶隱私。
相當於:你知道 “誰給誰轉了錢”,但不知道 “誰是誰”,公開透明又不失隱私。
高波動性:坐過山車般的刺激體驗
加密貨幣的價格能一天漲 20%,也能暴跌 30%,波動幅度遠超股票、外匯:
為啥? 市場情緒、投機資金、政策監管(例如某國禁止加密貨幣)、技術漏洞,甚至馬斯克一則推特,都可能讓價格上天入地;
提醒:高波動意味著高風險,新手千萬別拿 「救命錢」 玩,做好虧光的心理準備再入場。
來看看加密貨幣的歷史
一、早在比特幣之前:數位貨幣的萌芽時代(20 世紀 80-90 年代)
你可能想不到,加密貨幣的種子早在 30 多年前就埋下了!
數位現金(1989 年):程式設計師 David Chaum 搞出了第一個真正的 “電子現金”,用一種叫 “盲簽名” 的技術,讓用戶匿名交易 —— 比如你用它買東西,商家不知道你是誰,但能保證錢是真的。這在當時簡直是顛覆性創新,可惜後來因為監理和商業模式問題沒火起來。
電子金(1996 年):另一個早期玩家,允許人們把黃金變成電子貨幣交易。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加密貨幣,但它證明了 “數位黃金” 的可行性,為後來的故事鋪了路。
二、比特幣誕生:金融危機催生的 「叛逆者」(2008-2011 年)
2008 年金融危機,銀行倒閉、政府救市,人們突然發現:原來中心化的金融體系這麼脆弱?
一個叫中本聰的神秘人(或團隊)看不下去了,2009 年搞出了比特幣,核心就一句話:“錢,不需要央行發行,也不需要銀行記賬,咱們用區塊鏈技術自己管!”
啥是區塊鏈?說穿了就是全球無數台電腦一起記賬,每筆交易都記在所有人的賬本上,誰都改不了,徹底繞過了中介。
2010 年 5 月 22 日是著名的 "比特幣披薩日",當時 Laszlo Hanyecz 支付 10,000 BTC 購買了兩個披薩,這是使用比特幣進行的第一筆有記錄的商業交易,說明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的潛力正在蓬勃發展。
2011 年破 1 美元,比特幣第一次被當成 “正經金融資產”,從此告別極客玩具時代,走進大眾視野。
(來源:FreePik)
三、價格坐上火箭:從 13 美元到 2 萬美元的瘋狂十年(2013-2018 年)
2013 年:危機中的避險神話
塞浦路斯銀行爆雷,當地人怕存款被沒收,瘋狂買入比特幣避險。價格從年初 13 美元,4 月直接飆到 266 美元,第一次讓世人知道:「這玩意兒還能抗通膨? 「 年底漲到 1242 美元,交易所如雨後春筍,全球開始關注這個 「數位叛逆者」。
2017 年:全民狂歡的超級牛市
區塊鏈概念大火,ICO(相當於 「數位創業群眾募資」)瘋狂吸金,機構資金也跑進場。比特幣在 12 月衝上 2 萬美元,整個加密貨幣市值突破 8000 億美元!
2018 年:泡沫破裂,寒冬降臨
狂歡過後是暴跌,監管收緊、專案跑路、散戶恐慌拋售,比特幣價格腰斬再腰斬,最低跌至 3122 美元,市值縮水 80%+。曾經熱鬧的幣圈瞬間冷清,進入 “加密貨幣寒冬”,很多人以為這場瘋狂到此為止了…
(來源:FreePik)
四、替代幣爆發:比特幣打開的 “萬幣時代”
比特幣火了之後,一大堆 「後來者」 冒出來,試圖超越或改良它。
比如以太坊(Ethereum),2015 年誕生,不僅是貨幣,更是一個 “區塊鏈 App 商店”,允許開發者在上面做去中心化應用(例如DeFi、NFT),直接把區塊鏈從 「記帳本」 變成 「萬能開發平台」。
截至 2024 年,市場上有超過 2.5 萬幣!有的主打速度(萊特幣),有的主打隱私(門羅幣),還有的純靠炒作(例如馬斯克帶火的狗狗幣),分展現了加密貨幣市場的快速成長與高度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