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發行商Circle(CRCL.US)為今年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打響了IPO的頭炮,首日上市股價漲幅即達168.48%,盤中一度漲超232%。
隨後,加密貨幣交易所Bullish(BLSH.US)的上市吸引了大量關注,其發售價也一再上調,最初計劃為28至31美元出售2030萬股,由於認購倍數超20倍,有三分之一的機構投資者未能獲得足額配售,於是將發行價區間上調至32至33美元,並將發售規模擴大至3000萬股,到上市前一刻,該公司又將IPO定價進一步提高至37美元,較其初始發行價區間的低位水平溢價超32%。
8月13日上市首日,Bullish開盤即飙至90美元,盤中更一度觸及118美元,較其發售價高出218.92%,首日上市收報68美元,較發售價高出83.78%。現價69.54美元,仍較其IPO發售價37美元高出87.95%,市值102億美元。
華爾街氣還沒喘定,又有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計劃上市。總部位於紐約的Gemini Space Station於8月15日提交了IPO申請,市場普遍預期這次IPO的募資規模或約4億美元。
Gemini由溫克萊沃斯兄弟於2014年創立,沒錯,就是當年與紮克伯格合作過,其後就紮克伯格竊取創辦Facebook創意而與其對簿公堂的那對雙胞胎兄弟。2008年,雙方達成庭外和解,紮克伯格同意向溫克萊沃斯兄弟支付2000萬美元現金和125萬股Facebook股票(當時價值4500萬美元),合計6500萬美元。到2012年Meta(META.US)的前身Facebook上市時,兄弟倆持有的股票價值飙升至1.5億美元。
就在同一年,成為億萬富翁的兄弟倆在Mt.Gox交易所買比特幣,當時的比特幣10美元不到,但他們認為前景無限,可是Mt.Gox卻給了他們很糟糕的交易體驗,於是他們萌生出自己建立一個平台的想法,Gemini因此橫空出世。
截至2025年6月30日,Gemini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約52.3萬名月度交易用戶(MTUs)及約1萬家機構提供服務,平台資產規模超180億美元,累計交易量超2,850億美元,平台處理的轉賬規模超8,000億美元。
同為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與Bullish有何區别?
Gemini成立於 2014 年,由溫克萊沃斯兄弟創辦,是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和託管機構,定位為服務零售和機構客戶的綜合性平台。
Bullish成立於2020年,由紐約證券交易所前總裁湯姆▪法利掌舵,並獲矽谷投資教父彼得▪蒂爾支持,定位為「機構級加密交易所」,主打去中心化金融協議與中心化安全體繫的融合,主要客戶為量化基金及對衝基金。
Gemini提供現貨及衍生品交易、加密質押服務、提供加密貨幣獎勵的信用卡,還面向機構推出加密託管和場外交易服務,此外,還發行了與美元1:1掛鈎的穩定幣Gemini Dollar(GUSD)。
Bullish提供現貨及衍生品交易、加密貨幣借貸、質押等服務,其交易平台基於區塊鏈技術,擁有獨特的訂單簿,能提供極高的交易深度和穩定性,還採用「混合託管」繫統,結合了熱錢包和冷錢包的優勢,同時也提供基於訂閱的流動性和穩定幣服務,還通過CoinDesk提供信息服務。截至2025年3月31日,其總交易量已超過1.25萬億美元,遠高於Gemini的2,850億美元。
2025年上半年,Gemini實現營收6,791萬美元,有65.5%的收入來自交易費收入,淨虧損卻高達2.82億美元,其最新估值或可追溯至2021年A輪融資的71億美元。
我們按照其招股書的數據估算,Bullish的2025年第1季營收或為4,682萬美元,季度淨虧損達到3.49億美元。Bullish當前的市值約102億美元。
Circle、Bullish和Gemini的接連上市,標誌著加密貨幣行業正加速擁抱傳統資本市場。從Circle首日暴漲168%,到Bullish認購超20倍、上市首日一度飙升超200%,市場對加密資產的熱情可見一斑。而Gemini的加入,不僅讓溫克萊沃斯兄弟的創業故事再添新章,也讓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商業模式和長期價值。
然而,高光背後,隱憂猶存。儘管Bullish和Gemini的交易規模龐大,但兩者均深陷虧損泥潭——Bullish單季虧損3.49億美元,Gemini上半年淨虧損2.82億美元,反映出行業仍處於「燒錢換增長」階段。此外,監管不確定性、市場波動性以及行業競爭加劇,都可能影響這些公司的長期表現。
Circle上市兩個月,現有股東及該公司就乘勢出售股份套現,這對於資本來說無疑澆頭冷水,Circle現價已較其兩個月前的高位298.99美元回撤一半。
Bullish也再未重回上市首日的高位118美元,這或也意味著資本正在重新審視加密金融概念股的相關估值。
短期來看,加密金融的新股熱潮仍可能持續,尤其《天才法案》推出後,機構資金的湧入和行業整合將推動頭部平台進一步擴張。但長期而言,能否實現可持續盈利、構建真正的護城河,才是決定這些公司最終能否在資本市場上站穩腳跟的關鍵。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場盛宴既是機遇,也需警惕估值泡沫與政策風險的雙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