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logo

關稅大降,又到AII IN美股了?

海豚投研2025年5月13日 08:12

從4月2日的對等關稅解放日到5月12日,經過一個多月的中美關稅互相拉扯,5月12日,中美終於給了一個令人鬆口氣的談判結果——美國對中國徵收30%的關稅,另外24%暫緩90天執行;中國對美國徵收10%的關稅,另外24%暫緩90天執行。

這個結果,無論是對中美雙方如何,對於資本市場是一個顯著的利好,但現在的問題是,是不是說美股風險就可以消除了,美股能夠繼續疫情大放水後的輝煌時代,人們又可以ALL IN美股了嗎?

一、這下,所有人都贏麻了?

依照中美最新貿易談判公告,等於一通互撕之後,雙方都回到了4月2日,也就是解放日當天的關稅上,而2號之後互丟刀子的稅率──50%、41%全都取消了。

圍繞4月2日美國一鍵拉出的對華34%的對等關稅,10%保留,剩下24%暫緩90天執行;中國也是同樣:保留10%的對美關稅,其餘24%暫緩90天執行。

4月2日之前,重新上任的川普,還以美國以芬太尼為由,對中國所有商品2、3月份連續兩次加徵關稅,每次加徵10%,兩次累計20%。
在4月2日對等關稅之前,中國的反制錯失整體保持理性和克制:主要是對美國農產品等特定行業加了一些關稅,另外還有一些非關稅的反制措施,比如說把一些美國企業加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對稀土、鎢等原料進行對美的出口關注,對谷歌等進行反壟斷調查,等等。

4月2日之前,這些以芬太尼為由,雙方產生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都沒有改變。

這樣,川普二次上任以來,對中國最終的關稅加徵額度是30%+24%,其中24%部分暫緩90天執行;中國對美國是10%+24%,其中的24%暫緩90天執行。

此外,川普第一任期對中國還有大約20%的加權平均關稅,這樣下來,美國對中國的綜合關稅稅率應該是有50%上下,再加這24%的90天內延期執行的關稅了。也就是說雖然降了一些,但仍在相對高的水平上。

不過,階段性來看,對中國而言,中國作為美國的主要逆差國,就這輪對等關稅的稅率部分,並沒有比目前其他已經宣布談妥的國家更高。

當然川普對內的宣傳可能也是,對中國又加關稅了,又要贏了。

對市場而言,這個稅率,還是說延緩90天執行,都明顯比市場預期的好,市場必然積極歡迎。

二、美國關稅到底能達成什麼目的?

但不是此時關稅之後,資金又可以ALL IN美國資產了?海豚君覺得首先要理解這輪加關稅的本質:從已有結果的談判來說,無論是英國這種順差國,還是中國這種逆差國,都被加了10%的對等關稅。

很明顯,川普這次加關稅的目的,目的不是為了降低全球貿易壁壘,而是為了加關稅而加關稅。而如果最終的結果是,對全球所有輸入美國的商品徵收一個10-15%的關稅,無論是想要促進製造業回流,還是降低財政赤字,恐怕效果都距離差以千里:

a.截止2024年10月的2024年美國聯邦財年中,650億的關稅收入僅占美國聯邦財政總收入4.1萬億的1.5%多一些;而這650億的關稅收入,對應當年狹義赤字8000多億,廣義赤字(含國債付息成本)達到了1.6萬億庫的其實數百萬都很難。

altText

b.作為製造業的回流手段?

製造業回流是美國兩黨一個難得的共識,但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兩黨的操作手法大相逕庭。川普的核心是減稅+去監管,額外加上親自下場跟大廠談判,讓台積電、蘋果等到或回美投資;而拜登的三大經濟法案,說明了民主黨的核心手段是產業補貼。

要製造業回流,需要先把製造業產能建出來。從下圖美國建造開支流向製造業的開支變化可以看出,川普第一任期的製造業建造開支並不高;而拜登的三大經濟法案出台後,美國的製造業建造開支增長大幅拉升過一段時間。

但從2024年年中到尚未受到關稅影響的2025年三月,美國流向製造業的建造支出金額再次停滯。

altText

但如果拉高關稅、削平美國本土製造的商品和進口商品的價差,讓美國人心甘情願去買美國商品,那麼即使是在相對硬核的消費電子、動力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製造業(紡服等低端製造業不談)上,美國與外界的成本差距絕對不僅僅這10-15%。要透過這10-15%的關稅讓用戶主動選擇本土製造商品基本上不太現實。

三、製造業回流大計會付諸東流嗎?還要看接下來的減稅與產業政策

根據美方談判代表,美國財長貝森特的說法,此次談判之後,“美國會繼續對疫情中暴露出的供應鏈弱項進行‘戰略平衡’,無論是在醫藥上、半導體上,還是鋼鐵上。”

“美國已經鎖定了5-6個戰略行業和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在這些地方,美國會往獨立自主的方向邁進,或者往盟友那裡尋求更安全的供應方式。”

從他的表現中能夠看出,雖然中美無法斷乾淨,但接下來,美國還是會努力透過產業鏈的回流和調整來實現所謂的「供應安全」。

既然製造業回流無法透過單一徵關稅來實現,接下來川普的經濟MAGA三把火中,剩下的減稅、去監管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定程度上,美股2025下半年到2026年的收益,其實取決於美國2025年下半年的減稅和產業政策力道。但這裡的致命BUG是,減稅和產業刺激本質是要財政兜底的。

這又繞回了老問題——馬斯克的DOGE政府效率計劃並沒有實際為聯邦政府節省多少支出,關稅有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收入來補財政的窟窿。

這裡需要思考的靈魂問題是:

a.接下來的減稅與產業政策,到底能有多大的力道?

b.如果力道大的話,由此產生的超額赤字,4.3%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下,要怎麼解決融資難度?

川普二次上任以來,共和黨治下的聯邦財政正在努力減少對短債的依賴,想要重新回到長期國債市場來融資,但目前長債融資一個巨大的攔路虎是:

一個是在川普全球加關稅,引發美國通膨不確定性之下,Powell拒絕降息;

第二是即使短期利率下來了,長債殖利率一直盤旋在4%以上(最新4.37%),長短債利差越來越高。資金對購買長債的風險溢價不斷拉升,尤其是在川普全球「耍賴」的情況下,還有願意購買美國國債的海外主權資金增量又有多少呢?

目前看,融資路難度不小。

當然,如果各種道路都行不通了,還有一個兜底的美聯儲:除了降息,要壓低長債收益率,還能直接去長債市場去購買財政部的長債,這反過來又變成了實質上的QE量化寬鬆。

altText

altText

四、到底能再次ALL IN美股嗎?

從以上可以看到,川普的關稅2.0政策:

1)本質上是對美國在內的消費者,和全球生產者的一次課稅。它的目的是為了徵稅而徵收,在根本上是一種經濟的抑制行為,關稅作為川普經濟政策的第一把火,對美國和海外的經濟發展都是利空。

2)但實際上最終對美國經濟影響如何,其實要看稅收回到手了之後怎麼花,以及夠不夠花。這就牽涉到川普的第二把火──薅來了這些關稅之後,到底能有多少的錢去投入美國國內減稅和產業政策當中,低到足以吸引製造業回流?

3)如果資金用量龐大的話,減稅的錢的融資來源上,是否能有溫馴的聯準會來配合?甚至美國是否會從一個「獨立財政+獨立貨幣」的組合方式,變成「財政主導+貨幣配合」的貨幣財政協作模式?

不然,當下美國聯邦財政加槓桿結束、居民和企業又不加槓桿,而勞工就業市場上,雖然每個月的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還不錯,但勞動力的供需關係已經跌落到了比疫情前2019年還更低的比例關係上——一個失業的人,目前僅對應1.02個就業崗位,與2018年的水平相似。

同時,2025年2、3月美國的企業仍在實際減少職缺需求。假如這個節奏持續下去,恐怕下半年就會出現勞動供給過剩,而需求不足的局面,失業率上升,美國經濟就很容易滑下衰退了。

altText

altText

可以說,透過這次5.12的關稅談判,雖然中美貿易,甚至全球貿易最差時刻過去了,但美國國內接下來還是要面對在債台高築的大環境下,如何去回補過去幾十年製造業的空心問題,這個問題真能低成本少融資的解決嗎?

在這個問題不夠明朗的情況下,海豚君對包括美股在內的美元資產的判斷,還是傾向於多元化自己的投資佈局,做跨市場和跨資產投資。

當然短期,中美貿易談判階段性解決、美股財報季掃雷結束,微觀層面個股並沒有大雷炸出,市場會再歡騰一陣子。

五、組合調倉與收益

Alpha Dolphin虛擬組合上週無調倉,但美股財報季已過,短期,海豚投研會基於財報和宏觀的趨勢逐步調入一些個股。

上週海豚投研的虛擬組合Alpha Dolphin收益0.3%,跑輸滬深300(+2%)和MSCI中國(+0.5%),但跑贏了與恆生科技(-1.2%)和標普500(-0.5%)。

altText

自組合開始測試(2022年3月25日)到上週末,組合絕對收益是80%,與MSCI中國相比的超額收益是80%。從資產淨值角度來看,海豚君初始虛擬資產1億美金,截至上週末超過了1.84億美金。

altText

六、個股損益貢獻

上週Alpha Dolphin組合表現還算穩定,但目前整體部位仍較輕。

具體漲跌幅較大的個股,海豚君解釋如下:

altText

七、資產組合分佈

Alpha Dolphin虛擬組合共存10檔個股與權益型ETF,其中標配1隻,其餘低配。股權以外資產主要分佈在了黃金、美債和美元現金上,目前組合整體輕倉來應對關稅不確定性,同時會密切關注優質資產可能跌出的安全邊際。

截至上週末,Alpha Dolphin資產配置分配和權益資產持股權重如下:

altText

八、本週重點:

本周美股財報季基本結束,進入海外中國資產財報季的密集發布期。騰訊、阿里等先後發布,海豚君給大家總結了一下重點:

altText

審核TradingKey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Tradingkey官方立場,也不能作為投資建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 Tradingkey對任何以本文為交易依據的結果不承擔責任。 Tradingkey亦不能保證本文內容的準確性。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

推薦文章

tradingkey.logo
tradingkey.logo
日內數據由路孚特(Refinitiv)提供,並受使用條款約束。歷史及當前收盤數據均由路孚特提供。所有報價均以當地交易所時間為準。美股報價的即時最後成交數據僅反映透過納斯達克報告的交易。日內數據延遲至少15分鐘或遵循交易所要求。
* 參考、分析和交易策略由提供商Trading Central提供,觀點基於分析師的獨立評估和判斷,未考慮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和財務狀況。
風險提示:我們的網站和行動應用程式僅提供關於某些投資產品的一般資訊。Finsights 不提供財務建議或對任何投資產品的推薦,且提供此類資訊不應被解釋為 Finsights 提供財務建議或推薦。
投資產品存在重大投資風險,包括可能損失投資的本金,且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投資產品的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
Finsights 可能允許第三方廣告商或關聯公司在我們的網站或行動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放置或投放廣告,並可能根據您與廣告的互動情況獲得報酬。
© 版權所有: FINSIGHTS MEDIA PTE. LT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