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4月7日 - 中美贸易战升级,投行花旗房地产研究团队最新认为,中国当前处境更接近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日本房价逻辑。预计人民币走弱背景下,中国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房价企稳,三四线城市房价承压。而不是1985年类似“广场协议”后日本房价路径,货币升值推动中国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房价上涨。
花旗的报告指出,中国楼市区域分化料将加剧,出口依赖型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或面临需求下滑,但参考1930年代,若人民币贬值,财政刺激与科技再工业化可能支撑一二线城市房价,三四线城市房价则因高库存仍出现下行趋势。此外,中国提供政策支持,低抵押贷款利率支撑主要城市的基本需求和房价。
**人民币扮演关键角色**
报告指出,当前中美贸易战中,中国面临的关键抉择是人民币贬值还是升值,而美国“海湖庄园协议”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1985年“广场协议”的对比具有现实意义。
“海湖庄园协议”构想目的在于:通过加征关税、主动压低美元汇率(迫使人民币升值)及外汇协调来减少贸易逆差;推动美国再工业化,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吸引制造业回流;通过债务重组以实现财政可持续性,比如一种提议是将部分美国国债转换为100年期、不可交易的零息债券。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1985–1987年升值50%),该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重创;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从提高内需和下调利率的措施,1985年至1987年,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从5%降至2.5%,信贷扩张催生了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东京地价1986–1988年翻倍)。
“我们认为中国不太可能出现价格泡沫,”花旗称。
原因是:严格的资本管制、以及中国不太可能采取协调干预措施促升人民币;如果存在泡沫,中国政府将采取房地产调控政策来调控。中日也存在经济结构差异,中国出口依赖度较日本更低,出口占GDP(国内生产总值)为20%;中国地方政府有较强意愿供应新土地,但在低线城市有高企的库存;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税收制度有利于新房。
而观察时任美国总统胡佛签署的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将对应税进口商品的关税提高了40-60%,并对25多个国家征收报复性关税。其后果是引发全球贸易萎缩(1929–1933年美进口降66%、出口降61%),加剧大萧条;但日本例外,尽管出口受挫,但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50%投入基建与军工)、推动再工业化,日元疲软的情况下1932–1935年核心城市地价仍上涨1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