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7月2日 -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撰文称,中美经贸关系是经济全球化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共同产物。中美加强对话和合作,才能在可持续生产、可持续贸易和可持续消费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人民日报周三刊登其文章并表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并非由中国造成,而是其自身制造业空心化、经济结构问题的必然结果,将货物贸易逆差等同于“吃亏”,是对经济学基本规律的误解,也是强行为贸易战找借口。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其根源主要是三方面因素:低储蓄率与高消费倾向;制造业空心化与产业外移;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将货物贸易逆差视为‘吃亏’,是一种误导性的零和思维。”张建平说。
他在文章中并表示,在中美经贸往来中,中国虽然对美出现货物贸易顺差,但许多关键零部件仍需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进口,同时中国大量购买美方的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付费、金融保险和物流、专业服务等,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相对有限。
相较而言,美国对华货物出口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利润水平。美国企业通过投资中国每年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利润要远高于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获得的利润。
他强调,要解决制造业空心化和财富分配失衡等问题,美国需着眼于其内部教育体系改革、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技能升级,而不是一味甩锅给他国。
文章还提到,中国无意挑战美国,也从未主动挑起贸易争端,始终主张中美应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但美国反复设置障碍,限制与中国的双向投资、限制对华技术出口等;其动机显然已不仅仅是解决贸易逆差,而是意在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
今年中美2.0版关税战可谓跌宕起伏:4月初双方“对等关税”在短短一周内飙升至125%,5月初日内瓦会谈后又超预期“对砍115%”,6月初形势再度紧张,但在两国元首罕见通话后,伦敦会谈达成框架协议,尽管协议细节迄今仍未公布。
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周二表示,他相信中国将遵守近日达成的协议,加快稀土矿物和磁体的出口速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