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a Cao/Naveen Thukral
路透北京/新加坡6月18日 -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为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而限制动物饲料中豆粕使用的举措是可行的,但对于占中国猪肉产量三分之一的小型养殖户来说,成本高昂且技术难度大。
今年4月,中国宣布了一项 (link),计划到2030年将动物口粮中的豆粕含量从2023年的13%降至10%,因为与美国持续不断的贸易战加剧了中国政府加强粮食安全的紧迫性。根据中国农业部的数据,2017 年,豆粕占中国动物饲料的 17.9%。
根据路透的计算和两位分析师的估计,如果成功,中国每年的大豆进口量将减少约1000万吨,相当于2024年中国120亿美元美国大豆采购量的一半,从而抑制美国和头号供应国巴西农民的需求。
养殖户、营养学家和分析师表示,虽然中国的主要养猪企业已经减少了豆粕的使用量,并可通过使用替代蛋白质来源进一步减少豆粕的使用量,但小规模生产商可能会因成本限制和对动物生长影响的更高敏感度而陷入困境。
中国的生猪饲养量占世界的一半。
"研究公司 China Policy 的高级分析师 Matthew Nicol 说:"小农户习惯性地偏爱传统的以豆粕为基础的配方,这主要是由于熟悉、信任和认为可靠。
"他说:"大型企业将迅速采取行动,而小型生产商可能会滞后,甚至面临挫折。
在中国,大豆被压榨成食用油和豆粕,这是一种相对廉价且富含蛋白质的原料,用于肥育猪、家禽和牛。豆粕在饲料中的价值在于其最佳的氨基酸谱,以及与玉米和小麦等高能量谷物的兼容性。
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自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内开始的贸易战以来, (link),减少了对美国供应的依赖。中国从美国购买的大豆 (link) 约占 20%,低于 2016 年的 41%,但仍占美国油籽出口的近一半。
减少豆粕用量
中国的豆粕用量已经低于一些地区。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猪营养学家汉斯-斯坦恩(Hans Stein)说,由于玉米乙醇副产品蒸馏谷物和合成氨基酸等替代蛋白质来源有时会取代豆粕,美国的生猪口粮中豆粕的比例估计在15%至25%左右。
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驻马尼拉地区技术总监 Basilisa Reas 说,东南亚家禽和猪分别使用约 25% 和 20%的豆粕。
相比之下,中国最大的生猪饲养企业牧原食品002714.SZ将豆粕用量从2022年的7.3%降至2023年的5.7%, ,而温氏食品300498.SZ根据公司声明和政府文件报告,2021年其配合饲料中的平均豆粕添加率为7.4%。
然而,分析师和营养学家表示,中国饲养着全国32%的生猪、63%的肉牛和12%的肉鸡,规模较小的生产商通常缺乏资金、技术知识和精密饲料工具,无法减少豆粕的使用。
养猪平台Zhue.com.cn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农场通常使用15%至20%的豆粕。
一位在中国北方山西省养猪 200 至 300 头的王姓资深养猪户在母猪饲料中使用 18% 的豆粕,他认为低豆粕日粮会减缓增重速度,延长生产周期。
"他说:"使用高豆粕日粮,我可以少喂一些。"使用低豆粕日粮,我需要喂得更多--否则猪会变得太瘦"。
价格昂贵、开发不足的替代品
里亚斯说,豆粕替代品通常包括多种蛋白质替代品,如菜籽粕、棕榈仁粕、米糠和鱼粉,或添加合成氨基酸。
中国农业部在 4 月份的公告中鼓励使用合成氨基酸、发酵秸秆、高蛋白玉米和非谷物蛋白(包括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和厨余)等替代品。其目标是到 2030 年,非谷物蛋白质产量达到 1000 万吨。
自特朗普政府首次发动贸易战以来,中国也一直在推广 "低蛋白饲料技术",通常是通过在动物日粮中添加合成氨基酸来减少对豆粕的依赖,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
例如,牧原正在与杭州西湖大学合作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旨在实现 "零大豆 "养猪。
然而,业内专家表示,合成氨基酸只能部分替代天然蛋白质,不能完全满足动物的消化需求。
北京也在支持高蛋白玉米,种植面积约为 667,000 公顷。该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超过 10%,高于标准的 8%。
根据农业部支持的期刊《中国家禽指南》的报道,昆虫蛋白也逐渐受到重视:山东和广东两省的黑背飞虱养殖场每年生产 10 万吨饲料,目前正在家禽、猪和水产养殖日粮中进行试验。
大多数替代品要么更加昂贵,要么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据上海的一位贸易商称,5月下旬,中国东部的豆粕价格为每单位蛋白质66元(9.19美元),比赖氨酸(一种用于平衡动物饲料的合成氨基酸补充剂)每单位79元的价格和玉米蛋白质69元的价格都便宜。
"Trivium中国公司农业分析师Even Rogers Pay说:"中国的农业经营最终会把盈利放在首位。
"只要豆粕在价格和畜牧业成果方面仍是最佳选择,它就能保住市场份额"。
(1 美元 = 7.1810 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