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9月17日 -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周三在利率決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有關央行實現“適度長期利率”這一法定要求的提問時,解釋了為什麼國會賦予美聯儲的三項使命在實際操作中可歸結為兩大任務。
長期以來,央行官員們一直將自己的使命定位於雙重任務,即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保持通脹在低位且穩定,以及確保就業市場持續強勁,基本上不太強調第三項任務。
鮑威爾告訴記者,第三個任務是真實存在的,但在央行人士看來,它是法律規定的兩個更廣為人知的目標的衍生品。他說:“我們認為,適度的長期利率是實現低且穩定的通脹和就業最大化的結果。”一段時間以來,美聯儲官員並不認為第三項任務需要“採取獨立行動”。
美聯儲官員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其政策主要影響的是短期利率,而長期利率受多種因素影響,通常與貨幣政策無關。美聯儲官員還認為,他們影響長期利率的能力較為有限。
但與這種觀點相反的是,過去近二十年的貨幣政策實踐表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簡單。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已經進行了兩輪大規模購債,即量化寬鬆政策(QE)。
在危機期間以及在新冠疫情期間購債有兩個目的:穩定市場以及在聯邦基金利率接近零時提供額外刺激。
美聯儲購買債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幫助降低長期利率,這正符合第三項任務的要求。美聯儲面臨的挑戰是,它從未明確從大量購買美國公債和抵押貸款債券中獲得了多少好處。即便如此,它們確實有助於降低政府和購房者等借款人的實際成本。
美聯儲理事沃勒在7月的講話中說:“QE的理念是購買較長期限的證券,而不是短期資產。通過增加對長期證券的需求,美聯儲推高了這些證券的價格,從而壓低了其收益率。”
不過,沃勒也曾多次指出,相對於短期利率調整,美聯儲大規模購買債券對經濟的刺激作用較為有限。
美聯儲對長期利率的影響還涉及政治層面。過去的量化寬鬆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認為美聯儲此舉幫助降低了政府借貸成本。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重返總統寶座,這種觀點再度浮現。特朗普在敦促美聯儲大幅降息時曾直言,這將降低政府的利率成本,卻無視可能引發的推高通脹風險。
前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就任美聯儲理事,也讓第三項任務受到新的關注。投行瑞穗的經濟學家指出,隨著新成員加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人們勢必會對美聯儲所謂的第三項任務產生猜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