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3月6日 - 中國總理李強再次強調消費的重要性,卻沒有配合推出相關政策,經濟學家們警告說,與美國的貿易戰和國內的其他挑戰將可能使決策者們繼續與通貨緊縮進行長期鬥爭。
李強周二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將採取更多的 財政刺激措施,並更加著重於提振家庭支出,以緩解外部需求不振的影響。
報告31次提到消費,高於去年的 21 次。
圖:中國總理李強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主要關鍵字次數計算
基調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但李強公布的刺激家庭需求的直接措施卻令經濟學家們大跌眼鏡,他們一直呼籲進行大膽的結構性改革,將資源從工業和政府部門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最低養老金、醫療福利和其他福利項目的增長幅度微乎其微。
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中國政府不願在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方面從投資和製造業出口進行更大幅度轉向,因這可能會打亂中國經濟以每年約5%速度快速擴張的遠大志向,尤其是在關稅不斷提高的情況下。
分析人士說,這也表明,中國越來越意識到,美國和其他國家針對產能過剩的中國工業綜合體提高貿易壁壘,將加劇通貨緊縮壓力。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我把它理解為‘我們需要降價,但我們要在這種通縮環境下出口,因無論關稅是多少,中國都必須出口”。”
李強沒有提及通縮壓力。他將官方通脹目標從去年報告中的3%左右下調至2025年的2%左右,分析人士認為這一目標更像是一個上限。2024年的通脹率為0.2%。 中國官員很少公開談論通縮風險。但李強工作報告中的一個細節表明,中國政府並非對通貨緊縮的動態視而不見。
預算赤字和實質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估可以用來計算隱性GDP平減指數,而官員們在假設中使用的就是這個平減指數。
圖:從中國GDP平減指數看通縮壓力
平減指數是衡量商品和服務價格的最廣泛指標,預計 2025 年為下滑0.1%。這將是中國自上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發動“大躍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通貨緊縮。
根據花旗的計算,這比去年實質GDP平減指數的下滑0.8%有所改善,但遠低於李強2024年工作報告中暗示的上漲2.4%。
“這表明政策制定者並不指望今年會出現實質性的再膨脹,”凱投宏觀分析師Julian Evans-Pritchard指出。
**刺激措施有限**
在刺激消費的具體措施方面,最突出的是最近為擴大的電動汽車、家電和其他商品的消費補貼計劃準備了3,000億元人民幣(414億美元)。
去年年底,該計劃確實促進了家庭消費,但主要落在受補貼產品上,其他商品和服務的銷售幾乎沒有增長。分析人士認為這難以為繼,因為消費者不會每年都更換昂貴的耐用品。
圖:中國主要消費品類的增長情形,其中尤以家電與視聽設備(紅線)的換購最為踴躍
福利措施包括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全國月最低標準從20元提高到143元,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再提高30元和5元。
這些措施將錢轉移到了消費者的口袋里,但相當於 GDP 的比例卻微不足道。
Moody's Analytics中國和澳洲經濟主管Harry Murphy Cruise指出,這使得福利改革和政策調整變得 "極為迫切",比如放寬被指責造成嚴重城鄉不平等的 戶籍制度。
他說:“需要針對養老金、社會安全網和戶口進行結構性改革,這樣才能真正讓家庭有信心消費,而不僅僅是從補貼中獲得真正的優惠。”
其他經濟學家也敦促中國政府改變稅收制度,開放土地,收縮國有企業部門,為消費者釋放更多資源。
渣打大中華區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表示,僅僅改變消費稅是不夠的,在債務和預算赤字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進行改革是困難的。他稱,“財政可持續性受到制約。”“關於這些改革的討論肯定很多,但目前確實還沒有就如何進行達成共識。”(完)
A vibe shift in Beijing as consumption takes centre stage
China’s deflationary pressure
China's consumer trade-in scheme takes off